|无边诗境入画来——王明明古人诗意图赏析

支英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诗书画本为一体 。 墨写古人诗意 , 图说文人情怀 , 是历代画家乐此不疲的雅事 。 诗情画意的场景是悦目怡情的:高士踞坐在松下听泉 , 有鸟群飞翔在雨雾缥缈处 , 蜿蜒的山径走来携琴的旧友;或者 , 是一叶小舟荡于绝壁下 , 留白的地方不着一痕 , 山水云气里已经是涛声如震……诗中有画 , 所以高山水流 , 曲径通幽;画中有诗 , 所以微花低吟 , 竹叶有锋 。 诗情画意的笔墨交融 , 给中国人一方彼摄相因的精神桃源 , 人与万物自然生息 , 天下灵性往来加持 。
这样的画面看得久了 , 不知不觉就走回了古时的文人情态 , 明知做不成画中渔樵 , 也痴情于那种行走山林的潇洒通脱 , 心甘情愿在诗画中安妥心灵 。 同时 , 这样的画面看得多了 , 内心深处也会生出许多怅惘:同样的词意 , 同样的笔墨 , 经过历代画家的皴擦渲染 , 渐渐地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构图 。 特别是今人画的古人诗意图 , 笔墨还在 , 图形仿佛 , 但缺少了文化的神会与精神的体贴 , 也就缺少了情感的蕴涵和人格的风标 。 就好像在嘈杂的商场里听到一首古琴曲 , 音韵仿佛 , 情态不复 , 心中终是惘然 。
惘然终归惘然 , 无奈内心里终是不甘,期待着还能看到让人心旌摇动的诗韵丹青 , 能谛听诗画中几不可闻的妙音天籁 , 洒落如光风霁月 , 依然可入我眼我心 。
|无边诗境入画来——王明明古人诗意图赏析
本文图片

也许是天随人愿吧 , 庚子深秋 , 与王明明先生等一众好友偕游闽浙 , 每日流连山海之间 , 看溪涧水流 , 鸟飞花落 , 倾听岁月深处风声入林 , 恍惚间 , 已然循着溪山往迹 , 走回了唐宋的诗词胜境 。 那天午时 , 我们漫步在雁荡山径 , 秋色澄澈 , 鸟去林寂 , 明明先生拿出随身携带的IPAID , 给我看他刚刚完成的100开古人诗意图册 。 一幅幅图画次第展开 , 即使是隔着电子屏幕 , 那久违的文人气息也已随着墨色淋漓于眼前 。 静穆的空谷中 , 小龙湫滴滴答答的流瀑宛若谁在吟诵: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多么美好的画面:春天的山谷寂静无声 , 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着花瓣 。 月光像瀑布一样 , 从四面八方泻落下来 , 月色与水光一起升腾 , 竟然惊动了栖息的小鸟 。 山涧中鸣响的是鸟鸣?是水声?还是西人德彪西的《月光曲》?朦胧的月夜里 , 依然可见坚韧的荆蔓 , 在乱石间无拘无束地丛生疯长 , 喻示着生命的势力 。
——这是王明明的《鸟鸣涧》 。 他以大写技法营造出瀑布形态的千变万幻 , 再把飞鸟、山涧、藤蔓和谐地纳入观者的视野, 物象丰富而不芜杂 , 笔墨致密而又灵秀 , 给人一种沉静悠远、清寂恬淡的精神享受 。 在这里 , 他不是简单地以水墨摹写王维诗意 , 而是以水墨作为语言 , 在情感的深处和文化的高处 , 同王维进行的时空对话 , 是古今文人的精神抵牾与融通 。 在他的笔下 , 诗与画是一个香世界里的两茎幽兰 , 含道飞舞 , 彼此相应 , 在寂静的山谷里超然逸出 。
在当代画家王明明的情感深处 , 是和唐代诗人王维灵犀相投的 。
在中国文化史上 , 王维最重要的成就是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 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 , 形成了气韵生动的美感 。 从王维开始 , 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 , 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 而在王明明这里 , 他把诗意融入画境 , 诗的蕴藉简远 , 洇化为画的含蓄丰富 , 形成了清旷辽远的意境之美 。 在他画王维的另一首诗意《竹里馆》中 , 月下操琴的高士与竹簧扶疏的场景水乳交融 , 积尘的心绪 , 似乎早已被皎洁的月色洗得清凉透亮------这样的画面情境 , 和王维的诗意美学是一致的:淡远、和谐、深厚 , 似山野天籁 , 又不乏人间烟火 , 有形之象的背后 , 是意味无限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