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长江上游的巴山蜀水到下游的江南水乡都保存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 。 澎湃新闻获悉 , “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 ,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将于明天在福建博物院开幕 , 展出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百余件文物 , 其中半数以上为一级文物 , 系统展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历史光辉和璀璨成就 。
长江流域是中国铜矿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 早在夏商之际即已采铜炼铜 , 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 。 公元前16世纪 , 雄踞黄河中下游的商王朝南下长江中游地区 , 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的同时 , 也带来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和复杂并成体系的礼器制度 , 从而开启了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时代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图片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20世纪50年代 , 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 。 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 , 距今3500多年 。 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 。
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及文化传统 , 对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器类、铸造技术及礼制思想 , 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文化选择与改造创新 , 逐渐形成了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主 , 相互借鉴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 。
同时 , 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尤其是铜矿资源和青铜技术又反哺中原 , 实现了青铜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 至秦统一天下 , 最终与古代中国其他区域文明融合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
据介绍 , 本次展览汇聚了13家文博单位107组共118件珍贵文物 , 其中一级文物占比高达50% 。 展览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青铜文化圈为主线 , 包含“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三个单元和尾声部分“天下归一”共四个板块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图片

铜人头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巴蜀并辉”将重点展出三星堆及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 其中三星堆出土文物12件 , 包括标识性的“大眼睛”——铜人头像、面具有四件 , 分别是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铜人面具、铜人头像、铜戴冠纵目面具 , 还有铜神树、铜尊、铜戈等国宝;金沙遗址出土文物14件 , 包含石虎、鱼形金箔饰等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图片

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本次展览还汇聚来自四川博物院的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西周牛首耳铜罍;湖北省博物馆的嵌绿松石云雷纹铜匜(yí , 古代盥器)、铜虎尊等 , 造型精妙 , 精美绝伦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图片

春秋 嵌绿松石云雷纹铜匜 湖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荆州博物馆馆藏铜升鼎(附匕)是楚国文物中比较代表性的器型 , 目前仅在少数楚国高级贵族墓葬中出土 , 其最大的特征是细腰 , 或称束腰 。 这种细腰或者束腰是楚人对鼎这一传统礼器所做的最大革新和重大突破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图片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收藏的铜鸠杖 , 杖首顶端铸一鸟 , 呈展翅欲飞状 。 杖镦底端跪坐一人像 , 头上蓄发至额前和耳部 , 脑后一椎髻 , 双手扶膝 , 腰间系带 。 这件青铜鸠杖杖底端跪坐的人像清晰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 , 它双目圆睁 , 额前是整齐的头发 , 全身上下布满各种形状的纹饰 , 是一个典型的“断发文身”的古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