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各地区在社会发展的同时 , 发生密切互动 , 形成“中国相互作用圈”或“最初的中国” , 奠定了历史时期中国的基础 。
四、中华文明的起源
依据上述标准 , 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 , 距今5000多年前 , 中华文明已经形成 。
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 , 中国各地区同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灿烂转折期 。 在黄河下游 , 大汶口文化出现随葬品超过百件的大型墓葬 。 在长江下游 , 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和随葬大量玉器的大型墓葬;江苏东山村遗址发现目前崧泽文化最高规格墓葬 。 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核心的仰韶文化进入庙底沟类型时期 , 出现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 ,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占地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 。 最引人注目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 出现辽宁牛河梁遗址群 , 是专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圣地” , 在方圆50平方公里范围内 , 集中分布着祭坛?冢墓和“女神庙” , 高等级墓随葬玉猪龙等有特殊内涵的玉器 。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 , 各地区已经出现苏秉琦定义的“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国” 。 这些“古国”在地域范围、聚落结构、社会组织及治理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时期“国”的基本内涵 。
“古国”如“满天星斗”熠熠生辉 , 各类型政治构想被广泛实践 , 各地区的“撞击”不断迸发新的火花 , 造就出更具雄心的领导者 。 在此形势之下 , 距今约5300年前后 ,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领导者在更宏大的政治理想的促动下 , 有目的地借鉴各地区“古国”的兴衰经验和“领导策略” , 首次完成了构建早期国家的政治实践 。
浙江良渚遗址群为良渚政体的核心区 , 其中良渚古城分为三重 ,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 中心为人工堆筑的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 , 上有35处大型建筑基址 , 为中国史前最早的宫殿区 。 遗址群中的反山和瑶山墓地发现高等级墓葬 , 随葬品中包括精美玉器、象牙器、精致陶器和漆木器 。 琮和璧等玉器上有达到微雕水平的神人兽面和神鸟等精细刻画图像 , 蕴涵宇宙观和宗教信仰 , 表明神权的突出地位;大量随葬的玉钺和石钺反映了王权和军权的形成 。 陶器上出现被认为与文字起源密切相关的复杂的刻画符号系统 。
古城周边有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 , 包括阻挡山洪的土筑水坝和引水渠道 , 水利调节面积达100平方千米以上 。 古城内仓储区发现稻谷遗存195吨 , 附近的茅山遗址发现5.5万平方米稻田 , 反映了稻作农业的高度发展和国家对农产品的掌控 。 古城周围玉器作坊的发现则表明国家控制的特殊物品手工业的发展 。 良渚文化分布的环太湖地区 , 聚落等级清晰 , 以玉器为物化载体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
因此 , 学界普遍认为良渚社会基本符合上述中国考古学对于“文明”社会发展程度的定义 , 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 。 2019年 , 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表明世界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 。
中国史前社会在上述多元发展的同时 , 各地社会上层为获取远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识以宣示自己拥有超越本地民众的特殊能力 , 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 , 形成连接各主要文化区的交流网络 。 交流内容包括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高级物品制作技术、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 。 交流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均与历史时期中国契合的文化共同体 , 张光直称之为“中国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 。 至此 , 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多元一体”式文明演进的宏大格局 。
- |“名企”无限极携手《闪耀吧!中华文明》,以盛唐文明致敬现代盛世
- |2019年,祁连山挖出唐代完整大墓,居然是消失的文明古国王室墓
- 菏泽|菏泽市中华职教社一届七次社委会会议召开
-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赋能中国品牌价值提升拓展市场
- |中华兰亭新王体创始人王兆明-腾讯新闻
- |(文化)“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
- |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关帝信仰文化
-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福州开展
- |焦作中站区冯封街道:创意诗词“两米线”展市民文明形象
- |文明实践在醴陵丨热心市民向图书馆捐赠568册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