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肾绞痛起码体会到这样一个好处:那就是它教我认识死亡 , 而过去我是不可能下决心去了解死亡 , 去和死亡打交道的 。 我愈是感到重病在身 , 剧痛难忍 , 我愈觉得死亡并不那么可怕 。 ”
病仿佛是死发出的一声你不能不回应的招呼;死成了一个具体的东西 , 不再仅仅是不尽的黑暗 。 而作为基督徒的莱茵霍尔德?施奈德在另一种“重病在身 , 剧痛难忍”的情况下 , 所说就更透彻了:“我简直无法设想 , 上帝要去无情地摇醒已拜倒在其脚下且奄奄一息的睡梦中人——一个终归要睡去的病人 。 任何一位医生或护士 , 都不会去干这种傻事 。 上帝就更不会了 。 ”
这番话最可以用来说明我们通常所谓“解脱”了 。 不错 , 死可以是解脱 , 但死是把人从什么之中解脱出来呢 。 如果没有疾病 , 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疾病的折磨 , 人是不会要求什么解脱的;生是不会厌恶生的 , 生所厌恶的 , 只是生的不如意而已 。 死正是使人能够不再忍受他已不能忍受的疾病之类的折磨 。 简?奥斯汀死于“一种顽固的不治之症” , 她哥哥为她所作传略记载:“当家人最后一次问她还需要什么时 , 她回答道:‘除了死亡 , 我什么也不需要了 。 ’”
这是说得多么苦的话 , 但我们也在这里看到病甚至替代了死而处于与生相对立的一方面 , 死反而成了对生的一种帮助了 。 至少也可以说 , 人面对病的被动使人得以主动地面对死 。 病就是这样使我们终于能够接受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接受的死 , 我们因而也就把生老病死当成是自然的流序 , 人人都可以尽量坦然地面对这唯一一次生命旅程的行将终结 。
所以川端康成才说:“芥川在《给一个旧友的手记》里这样写道:‘我说不定会自杀 , 就像病死那样 。 ’可以想象 , 假使他仔细地反复考虑有关死的问题 , 那么最好的结局就是病死 。 ”
本文图片
电影《入殓师》剧照 。
如果把“生老病死”作为对整个人生的说明 , 那么其中的“病”就不仅仅是疾病 , 而是可以指代一切生的不如意 , 无论是来自自己的 , 别人的 , 还是社会的 , 或者根本是无名的 。 一切不如意都是对生的锤炼 , 使生能够在现实中落下脚来 , 从而使我们更能认识生的真正含义 。 生老病死 , 这里的生真是太好了 , 它给我们提供了全部基础 , 但是这个生永远不是一个幻想 , 不可能没有老作为它的趋向 , 不可能没有病作为它的负担 , 也不可能没有死作为它的结束的 。
十六世纪的医生帕拉切尔苏斯说:“疾病是世界的譬喻 , 因为人人都在死亡中行进 。 ”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 我们看自己就是看世界 , 同时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 而自己也不再是孤单的个人了 , 所有细微的变化都指向某种深邃久远的所在 。 生真是沉重的一个字;但另一方面我又想 , 那些在死亡中行进着的也正是被生所鼓动着的人们罢 。
谈生死:
对死者而言 , 是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死了
关于死 , 人们有过很多议论 , 似乎还以马丁?布贝尔在《死亡之后》中说的最为确当:
“死是一切我们所能想见的事物的终结 。 ”
而莱茵霍尔德?施奈德描述的临死之前的感受可以当作对布氏这话的诠释了:
“每迈一步 , 每次推门 , 上每级台阶我都在说:这可是最后一次!最最后面的一次!”
从根本上讲 , 我把死理解为不再可能 。 生意味着总有机会 , 甭管它是好是坏 , 实现的概率有多大 , 总归是有这个可能性;死则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 只要可能性在现实与想象中不仅仅是坏的 , 死就是一件残酷的事 。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 对于一个活人来说确实如此 , 但是死把所有的路都给绝了 。 所以伊利亚斯?卡内蒂说:“生命的目的十分具体而且郑重 , 生命本来的目的乃是使人得以不死 。 ”
- |诗词丨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 生肖|哪几个生肖的人,福禄寿禧双全,人生没烦恼,贵人一波接着一波来
- |一个玻璃围屏,两篓茯苓霜的背后,藏着探春难以想象的屈辱人生
- 妙玉|妙玉人生最可悲的地方是什么?不是身陷淖泥中,而是被骗进贾府
- 求职|格局决定成就高度,在职场上,这4种错误做法,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
- 客家文化|个人生活史与村落发展史中的客家文化呈现——读《客路赣南》
- |别焦虑,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 |圈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 |总638期|【人生】开卷有益和闭门思过|作者:蒋和发
- |人生不如一句十四行诗:波德莱尔与十九世纪巴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