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华|刘长华:激发鸟虫篆的活力 焕发鸟虫篆的生机

【刘长华|刘长华:激发鸟虫篆的活力 焕发鸟虫篆的生机】刘长华|刘长华:激发鸟虫篆的活力 焕发鸟虫篆的生机
本文图片

刘长华的篆书可以带你走进最古老的文字形态——鸟虫篆 , 那是他倾注心血的追求、是他才华施展的道场、是他精神栖息的家园 , 浓缩着他一生的修为 。
据史料记载:“鸟虫篆属于金文的范畴 , 它始于商、周 , 盛行于春秋中后期到秦、汉时期 ,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 , 保留了八种文字 , 其中之一就是鸟虫篆 。 鸟虫篆字旁或字的上下附加‘鸟’、‘虫’的形状 , 字或与‘鸟’、或与‘虫’融为一体 , 多见于出土的兵器、容器、瓦当、印章等 。 真、草、隶是从大篆中衍简出来 , 作为大篆的一种 , 鸟虫篆则是甲骨文和钟鼎文的衍变和升华” 。
刘长华|刘长华:激发鸟虫篆的活力 焕发鸟虫篆的生机
本文图片

《论语句》
一字一时代 , 一字一故事 , 一字一世界 , 一笔一乾坤 。 以现代的审美视角去看鸟虫篆 ,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抽象的图式 , 每个图式都似若诉说着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文字都如一幅让人神游遐想的绘画 , 那里边融入了古人敦厚质朴的智慧;每一个字也都如一组曼妙夸张的肢体动作 , 举手投足之间都承载着哀乐悲欢的情感 。 无论从视角审美、从艺术精神 , 还是文化内涵 , 鸟虫篆都堪称伟大的发明 , 实属中华民族的瑰宝 。 可是 , 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 , 由于字体趋于简化成为主流脉络 , 又加上书写难度很大 , 过于复杂的鸟虫篆渐渐远离了日常生活 。 历史上 , 鸟虫篆几度濒临灭绝 , 尤其近300年 , 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碑学大家的影响 , 几乎所有篆书者无不对小篆情有独钟 , 唯有极少数有担当、有情怀的书法家坚持在大篆的领域 , 却又多以石鼓文为主 , 并都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作为衡量自己篆书的标准 。 鸟虫篆 , 或受功力不扎实、投入精力不够;或受出“写大篆 , 出力不讨好”;亦或受金钱左右、迎合藏家等等条件的限制 , 很多书法家要么浅尝辄止 , 要么朝秦暮楚 , 左右摇摆 , 写了十几年 , 搁浅、放弃 , 束之高阁 。 然而 , 总有一些笃定恒心者正以坚忍不拔之志 , 守护着鸟虫篆的风神 , 皓首穷经 , 日积月累 , 他们渐入佳境 , 渐出真功 , 写出了辉煌、写出了备受瞩目的高度 。 刘长华就是恒心驻守于鸟虫篆的出类拔萃者 。
陈振濂说:“唯有一杆子打到底 , 才能成为大家” 。 刘长华以几十年没日没夜地摸爬滚打 , 践行了这样的标准 , 并取得了卓然自立的面貌 。 刘长华小时候就喜欢书法 , 真、草、篆、隶、行 , 他都有所涉猎 , 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入古而出新貌 , 才是一个书家成功的标志” , 刘长华深谙其道 , 当他广收博约、取法乎上之时 , 鸟虫篆带着神秘 , 带着极强的诱惑力 , 让他梦回远古 , 爱不释手 , 从中 , 他似若发现了一处取之不尽的宝藏 , 那片古老的痕迹让他神游遐想 , 放飞情感 , 那圣洁的图腾让他心灵升腾 , 不能自抑 , 于是 , 学习、探索、挖掘鸟虫篆的奥秘成为他梦寐以求的方向 。 访名师 , 拜高人 , 上下求索 , 他研究过郭沫若 , 容庚的鸟虫篆 , 也在大德之人王祥云、王悦强的笔法笔意中 , 受过很深的教义 , 当然 , 刘长华也上溯到了春秋、战国、秦汉的遗存 , 扶古今 , 思浩荡 , 他握手圣贤 , 神会先儒 , 修大德之能 , 悟入境之业 。 笔耕不辍 , 废寝忘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