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二 )


找工作不难 , 但找一份好工作 , 可谓是难于上青天 。 用工荒一词 , 最早指的都是农民工和工厂主出现的用工荒现象 。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 他们显然不会去做农民工和进厂的工作 。
我有一个朋友是开自习室的 , 这段时间放暑假 , 有不少大学生通宵在朋友的自习室里学习 。 有一天朋友告诉我 , 那晚凌晨两点 , 他在自习室里打扫卫生 , 一位大学生在阳台上打电话 , 朋友无意中听到这位大学生向父母诉苦:
“我现在考研为的就是希望以后能够找个好工作 , 现在工作是很好找 , 但大部分的工作一个月也就五六千块钱 , 这样的薪资标准 , 还不如当老师的薪资高 , 除去一个月的房租费用 , 一年下来能有几个钱啊?不说了 , 我现在还在自习室里学习呢 。 ”
朋友听了告诉我 , 现在的内卷化 , 连大学生都有如此高的觉悟了 , 深知学历已然成为了就业中的竞争力 。
从某种角度来说 , 大学生所谓的找工作不难 , 找好工作难于上青天 , 这话并非虚无 。

读大学辛辛苦苦四年时间 , 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 , 大学生的目标显然不是进入社会后拿着三四千、五六千的薪资 。
如果说薪资上涨幅度高 , 那么大学生还是有机会的 。 但眼下的事实是 , 很多行业里的薪资涨幅并不高 , 会计、律师、老师这些行业中的人 , 大部分岗位的薪资上涨都非常缓慢 。
很多人觉得制造业的薪资收入挺高的 , 其实不然 。 以富士康为例 , 富士康普工的底薪在过去十年时间里 , 增长不超过两百元 , 十年时间底薪只涨了两百元 , 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今天的通货膨胀率去换算这个收入增长率的话 , 我们会发现一个悲痛的事实是:他们的收入看似是涨了两百 , 但以物价的实际购买力来换算 , 是一年不如一年的 。
而读完大学或者研究生 ,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都已经超过了24岁 , 再加上结婚生子的压力 , 买房买车的压力 , 这些社会压力和求职意向夹杂在一起 , 就构成了大学生谋求好工作更强的动力 。
但是 , 好工作真的随处可见吗?
显然不是 。
除开火热的互联网行业 , 大部分传统行业的薪资增长依然十分有限 。 而好工作的数量是不变的 , 每年大学毕业生高达八百多万 , 在这庞大的毕业人群下 , 再算上每年留学回国的海归群体 , 好工作自然不可多得 。

好的工作流向了哪里呢?
首先就是海归群体了 。 海归群体有着留学的背景 , 还有着英语的加成和国外教育思想的加成 , 大部分优秀的大企业中的好工作 , 几乎都是被海归群体所占据了 。
再其次就是国内的名校毕业生了 。 在今天 , 名校毕业生的优势一直非常突出 , 或者说 , 很早之前名校毕业生的优势就已经非常突出了 。
歌手李健曾经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 在一次访谈中 , 李健透露毕业第二年自己的月薪就已经高达四千元了 , 而那个时候还是90年代 。
毕业第二年月薪四千元 , 这个标准即使是放到今天 , 很多大学生依然难以企及 。 我大学毕业第二年的月薪也仅仅只有三千多元而已 。
至于那些众多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 , 其薪资自然也就更低 , 且他们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难度和概率也就更小 。
好工作是稀少的 , 而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竞争者自身的实力 。 在过去这一标准是名校毕业、是海归 , 在今天这一标准正在不断提高 , 你的实习履历 , 在校表现、学历等等 , 都成了比拼的一种 。
而很多大学生又“眼高手低” , 或者说不是他们眼高手低 , 而是现实太低了 , 寒窗苦读几十年 , 换来的仅仅只是毕业后的三四千元薪资 , 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