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1997年5月16日 , 作家汪曾祺先生离开了我们 。
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 , 这位子女眼中可爱的“老头儿” , 现当代作家中的“常青树” , 名字被人们不断提及 , 作品出版量比在世时还要大 。 尤其是他“我手写我心”的淡雅文风以及“向真向善”的生活追求 , 更是在当下的浮躁生活之中 , 绽放着持久的光芒 。
本文图片
已识乾坤大 , 犹怜草木青
文 | 群学君整理
01
现代京剧《沙家浜》里 , 阿庆嫂有几句唱:
垒起七星灶 , 铜壶煮三江 。
摆开八仙桌 , 招待十六方 。
来的都是客 , 全凭嘴一张 。
相逢开口笑 , 过后不思量 。
人一走 , 茶就凉 。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
汪曾祺先生写的这几句 , 是《沙家浜》里最有名的唱段 , 对仗之工 , 才情之妙 , 酣畅淋漓 , 五十岁以上那个年代过来的中国人 , 大概十有八九都能唱两句 。 当年江青也是听了这几句唱 , 开始垂青汪曾祺 。 可能因为汪曾祺太有才了 , 江青多次说:对汪曾祺 , 要控制使用 。
这个曾被江青控制使用、自诩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老头儿 , 可能自己都没想到 , 日后会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二十五年前的今天 , 汪曾祺先生去世 。
汪曾祺活了七十七岁 , 年纪不算大——他一辈子感念的老师沈从文 , 活了八十六;沈从文的侄子黄永玉 , 跟汪曾祺是同辈人 , 今年虚岁九十九了 , 依然生龙活虎 。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 , 对汪先生来说 , 不仅没有“人走茶凉” , 相反 , 二十年来 , 他这壶酽茶小火慢煮 , 从未凉薄 。 二十年来 , 汪曾祺不仅没有离开文学界的视野 , 相反 , 他的知情识趣、他的淡泊襟怀、他的茶酒人生、他的诗书画意 , 正在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钟情 。
我们今天还在怀念的汪曾祺 , 不仅是苏北小城高邮的汪曾祺 , 不仅是昆明茶馆里的汪曾祺 , 也不仅是“京味作家”汪曾祺 , 更是汉语文学大家的汪曾祺 。 汪曾祺不仅打动了某个特定地域人们的心灵 , 更用他的笔沟通了整个汉语读者的心灵 , 用恬淡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共同的故乡 。 这正是汪曾祺文字的魔力所在 。
本文图片
汪曾祺小品
02
汪曾祺当年在西南联大 , 还只是试笔阶段时 , 沈从文就在给施蛰存的信中说:有个汪曾祺 , 将来必有大成就 。
黄永玉评价汪曾祺: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 。 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
五十年代初老舍先生在北京文联做主席 , 曾预测: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 , 一个是汪曾祺 , 一个是林斤澜 。
同龄人黄裳说汪曾祺:他的一切 , 都是诗 。
本文图片
汪曾祺小品
作家贾平凹说:汪是一文狐 , 修炼成老精 。
作家苏童说:汪曾祺的作品 , 其风格似九曲流水 , 空谷清音 , 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
作家毕飞宇说: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 。 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 , 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 , 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 。 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 , 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 汪曾褀是文人 , 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 。 这样的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 , 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 , 而不是彼岸、革命与真理 。 他有他芦苇一样的多姿性和风流态 。 所以 , 我们看不到他的壮怀激烈、大义凛然 , 也看不到他“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 他平和、冲淡、日常 , 在美学的趣味上 , 这是有传承的 , 也就是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 , 那就是“雅” 。 什么是“雅”?“雅”就是“正” 。 它不偏执 , 它不玩狂飙突进 。 “正”必须处在力学上的平衡点上 , 刚刚好 。 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热、不深不浅 。 “雅”其实就是中庸 。 “中庸”是哲学的说法 , 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说法 , “雅”则是“中庸”这个意识形态在美学上的具体体现 。
- |近世日本知识人的游学与社集
- |四川村民水沟捡到2.5亿年前植物化石,已移交博物馆
- |珠宝鉴定知识干货满满!东方美学顶级珠宝亮相《天天向上》
- |【冷知识条漫】居家办公也别忘锻炼,看看古人都跳哪些健身操
- 鲁迅|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 近体诗|近体诗语法12:申说式有何特点?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 杜荀鹤|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 |所有升职者公认的知识点——你的时间非常值钱!!!
- 饵料|夏季钓鱼有诀窍,弄懂这些知识,你就是大鱼克星,鱼获翻倍并不难
- 教师|教育部已下文:今年公办教师招聘不需要教师资格,部分岗位免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