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我这辈子,最下功夫的是作家这个角色( 四 )


我是以同乡的身份去看他们 , 不能说是采访 。 我没带笔和本子 , 带了香烟 , 进他们的屋 , 坐在他们的床上 , 听他们的故事 。 渴了拿起他们的碗就喝水 , 到了吃饭的时候 , 端起他们熬的包谷稀饭就吃 。 还帮他们解决了困难 。 通过这样的方式 , 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 他们才把心里话跟你讲 。
在城市里拾破烂很孤独 , 一回到自己的地方 , 就特别热闹 。 大家聚在一块 , 说说笑笑 , 唱唱跳跳 , 有说有骂 , 欢乐无比 , 生活味道特别浓 。
他们非常愿意说话 , 你一定要尊重他们 , 他们才能和你交心 。
张英:小说中的“刘高兴” , 是个新世纪才有的农民 , 比较异类;五富、黄皮要传统些 , 更符合现实中的民工形象 。
贾平凹:现在年轻的农民 , 都是有文化的 。 很多人没有考上大学 , 又不会种地 , 才进城打工 。 他们进城过上几年 , 从穿着和说话上你看不出来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 。
刘高兴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知识、又不安分的一代农民 。 他们向往城市 , 不想回农村 , 想在城市里呆下来 , 安家落户 , 对城市的看法和以往的农民完全不同 。
五富和黄皮是传统的老式农民 。 他们从事拾破烂这种不需要知识和技术的活 , 一看就知道是从乡下来的 , 大家都是这样认识和理解农民的 。
刘高兴对我说他是闰土 , 他当然不是闰土 , 闰土是二三十年代的农民形象 , 刘高兴是新时期以来的农民形象 , 现在的农民和闰土式的农民是有区别的 。 现在一说到新农民形象 , 常常说到一些发了财的人 , 带领大家致富的人 , 这是新农民形象 , 更多的 , 应该是刘高兴这样的人 。
|贾平凹:我这辈子,最下功夫的是作家这个角色
本文图片

贾平凹 |《山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写秦岭就是写中国
张英:你出版的长篇小说 , 基本上都两个字:《秦腔》《古炉》《极花》《山本》《高兴》《带灯》 。 取名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
贾平凹:也有三个字的 , 也有四个字的 , 一般都是两个字 , 我喜欢两个字的书名 , 是一种爱好 。
《山本》最早叫《秦岭志》 , 后来觉得和《秦腔》都是“秦”字打头 , 容易让人混淆 , 就决定改名 。 为什么提“山本”呢?给书起名跟给人起名是一样的 , 给人起名有个讲究 , 像给孩子起张口音 , 最后一个字 , 上下嘴唇一碰打开 , 那是张口音 。 忌讳起名最后一个字拙口音 , 牙咬紧或者嘴噘起来 , 这样对孩子不好 。
为什么要起张口音?孩子生下来 , 不管哪个民族 , 中国的、外国的 , 孩子发第一声叫妈妈是张口音 , 直接有血缘关系的 , 父亲、母亲、爸爸 , 都是张口音 , 嘴唇一碰就打开 。 爷爷、奶奶、姑姑、舅舅、姨 , 也有一些血缘关系 , 但都变成了拙口音 。
当时考虑过叫山记、山路、山事 , 都是拙口音 , 后来干脆用“山本” , “本”是打开的 。 “山本”没有人用过 , 既然把书叫书本 , 有账本、课本、绘本 , 为什么不能叫山本呢?就起了这个名 。
书一旦写出来 , 它有它的生命 , 它有它的命运 , 有些书命运很好 , 有些书命运不好 。 有些书走得很远 , 它的命好 。
张英:《山本》和《秦腔》 , 是你气象最大的两部长篇小说 , 一虚一实 。 《山本》这部小说是怎么得来的?
贾平凹:秦岭横跨三个省 , 甘肃、陕西、河南 , 山体主要部分都在陕西 。 以前写商洛的故事、家乡的故事 , 也是写秦岭 , 只是没有直接把它说出来 。 秦岭把家乡扩大了 , 把写的范围扩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