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十篇解释六十四卦卦爻辞和筮法的文字《易传》 , 亦即“十翼” , 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 。 首先 , 《易传》为人伦道德找到了天道层面的理论依据 。 《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天、地、人三才被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 , 这个世界归根结底由阴阳构成 , 而这一规律投射到人道层面就是以仁义为代表的道德准则 , 因此人们修养道德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 。 其次 , 《易传》重申占卜与修德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 《系辞上传》言六十四卦本身只涉及六十四类事 , 并不能尽包天下之事 , 所以人们应当“触类而长之” , 要引申具体卦象背后的道理 , 才能将其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境遇当中 。 由于人伦道德与天道秩序相一致 , 个人命运的吉凶与否并非神秘而不可捉摸的神意 , 而是由自己的道德水准决定 , 修德则吉、违德则凶 。
这种思想影响深远 , 直至西汉前期 , 不少大儒学者依然秉承此说 。 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曾直言“《易》无达占” , 司马迁亦有言:“君子谓夫轻卜筮 , 无神明者 , 悖;背人道 , 信祯祥者 , 鬼神不得其正 。 ”这些都是将卜筮功用与义理内涵合而观之 , 认为二者不应偏废 , 而是应该熔于一炉 。 西汉中期以后 , 偏重卜筮的象数易学立于学官 , 影响日渐扩大 , 朝廷上下说灾异和说谶纬风气炽烈 , 《易》的卜筮、预测功能大为彰显 , 道德教化的功能反而被忽视 。 这种风气直到汉末三国方为之一变 , 先是郑玄兼重今古文经 , 变一时风气 , 王弼继踵其后 , 扫落象数 , 重新拾起《周易》义理的路数 , 以哲学化的视角解经 。 此后 , 经过唐代孔颖达和北宋胡瑗、程颐、张载、王安石等人的努力 , 《周易》经传中与儒家道德伦理相通的部分重新得到阐扬 , 致使人们讳于言及《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本来面目 。
针对这种情况 , 南宋朱熹提出正确对待《周易》作为卜筮之书和说理之书的“双重身份” 。 据《朱子语类》卷六十六“卜筮”条 , 一方面 , 朱熹明确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 “本”字说明要历史地看待《周易》经传 , 打破了“讳言《易》本为占筮作 , 须要说做为义理作”的局面 。 另一方面 , 他重新拈出孔子、《易传》以来的思想 , 指出卜筮之书并不会因其外在形式而失去价值 , 因为“许多道理 , 依旧在其间” 。 朱熹沿袭张载《正蒙·大易》之“《易》为君子谋 , 不为小人谋 , 故撰德于卦”的观点 , 提出人们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 , 从占卜之用的卦爻辞看其对人伦社会道德的推崇 , 所以他在《周易本义》中屡次强调“占者有其德” 。 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学 , 朱熹此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千百年来 , 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 , 《周易》的性质及其学术面貌基本得以澄清 , 在这一曲折过程的背后 , 反映的是人们对占卜与德行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刻变化 。 朱熹在承认“《易》本卜筮之书”的同时 , 也强调“许多道理 , 依旧在其间” , 并非单纯的调和论 , 而是回归孔子、《易传》的思路 , 对于《周易》具有卜筮、重德两种价值观的确认 。 但归根结底 , 无论是孔子还是朱熹 , 最终还是强调卜筮是君子之用 , 而重德才是君子之本 , 这正与儒家倡导的基本精神相契合 。
本文图片
警惕网络占卜骗局
当今网络占卜形式多样、内容驳杂 , 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年轻网民参与其中 , 乐此不疲 。 实际上这种现象是传统占卜文化与当今互联网结合的时代产物 , 对占卜活动的依赖 , 也投射出当今社会人们面对现实焦虑和困惑时 , 渴望寻求心理依赖与精神寄托的愿望 。
- 失业率|北大国发院教授谈失业率,远超欧美,年轻人停止“摆烂”
- 项羽|职场上,当心这几种“捧杀”
- 隔离|这间“不熄灯”的老城厢办公室里,有道不尽的故事……
- 留学生|HR企业直言:“不招海归,再优秀也不要”,背后原因现实又扎心!
- 电竞新闻|王者之战变“抽鲢鳙”大赛,化氏战队出师不利,邓刚会笑到最后?
- 冰种翡翠|谁说清朝没有冰种?看看乾隆珍藏的冰种翡翠“豆子”,价值437万
- 山西省|山西一课教育:“中年考证热”正在悄然而生
- 裁员|“年薪制”辅警公开招聘,翻身的机会来了,入职后有望转成编制!
- 老鹰吃小鸡|热血少年打动五百万读者,“老鹰吃小鸡”高人气之作《星门》完结
- 湖南|用传统文化表白“520” 湖南这所高校学子有“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