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涌进中小学的名校毕业生( 四 )


陈童入职深圳市一所初中任数学老师快一年了 。 因为做了前期调研 , 实际工作并没有与他的预期相差太多 。 至少 , 陈童的心情比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时要平和一些 , “传授知识是一件有幸福感的事情 , 我也喜欢在自己的公众号分享技术、经验和感受 , 能帮助到别人感觉很棒 。 ”
只不过 , 当在朋友圈看到做研发的同学又做了很酷的产品 , 意识到这与自己不再有关系;看看深圳市的房价 , 隐隐忧虑起点虽高但涨幅不大的工资;担心长此以往 , 自己丢失过去积累的竞争力 , 与社会脱节……一种不甘心的感觉偶尔会浮现出来 。
这或许印证了外界对于高学历人才争当中小学老师的一种声音 , 即质疑是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 同时也让其他师范专业毕业生陷入过度的竞争 。 另一方面 , 好学历不等于好老师 , 自己是高手 , 不一定懂得如何传授别人技巧 。
不过 , 至少在张莉的观察里 , 这群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能手、同时也是职场新人的老师 , 表现出的恰恰是务实的一面 。 张莉发现 , 进入高二 , 孩子的新班主任比过去的语文老师更注重打磨考试技巧 , 在新班主任的带动和影响下 , 班级的语文平均分被拉了上去 。
名校老师过去亮眼的成绩单不光说服了家长 , 也成了学生们尊重崇拜的理由 。 “用孩子的话说 , 所有老师都非常强 , 没有弱的 。 ”张莉说 , “他们总是从给老师起外号开始 , 再八卦老师的履历 , 最后被老师折服 。 ”
而比起知识本身 , 思维方式、价值观、素质和眼界 , 才是高学历带给这批新老师的财富 , 也是他们继续在“身教”中引导学生成长的部分 。
让张莉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家长会 。 由于新班主任阅读量很大 , 常常推荐好书给学生 , 张莉发现学生桌上放着的既有名人传记 , 也有哲学类书籍 , 很多都是“连大人都不一定会读的书” 。 而书本的内容也常常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话题 。
另一个不同的感受在于年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 过去的教学方式中 , 教师常常用挑剔代替激励 , 鞭策学生进步 , 如今 , 张莉发现 , 班主任“几乎不指责孩子 , 觉得他们都很有未来” 。 在新一代教师身上 , 张莉感受到了他们对每一位学生的包容和尊重 。
习惯了本硕期间宽松的研究氛围 , 再次回到近乎军事化管理的中学 , 回到数学课上枯燥的定理、公式和例题 , 陈童偶尔会想办法夹带点有趣的内容 。 给八年级学生讲完“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后 , 陈童又介绍了量子力学是如何推翻机械决定论的 , 尽管后者就证明方法而言没有错误 , 只是受限于时代认知 。 所以 , “不要太相信‘权威们’的话 。 ”这是陈童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观念 。
进校后 , 李小鑫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 开学两次月考都是年级倒数第一 , 等到工作上手后 , 学生的第三次月考拿到了年级第一 。 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 “成绩是评价一个老师课堂输出能力和学生掌握程度的标准 。 ”
这份工作最让她感到值得的地方 , 仍然是和学生朝夕相处之间 , 孩子的纯真善良和奇思妙想带给她的诸多宽慰 。 李小鑫生日那天 , 学生们朗读完课文 , 其中一个突然带头大喊“生日快乐” 。 看到老师差点感动哭了 , 孩子们很开心 。 “你对他们好 , 他们也是真的对你好 , 你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热忱 。 ”李小鑫说 。
(应采访对象要求 , 文中郑里、陈童、李小鑫、张莉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