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陡门的一片废墟之上 , 四下环顾 , 唯见荒野 , 只有运河依然川流不息 。
陡门这个地名由来已久 , 明代名士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写道:“唐以前自杭州至嘉兴皆悬流 , 其南则水草沮洳 , 以达于海 , 故水则设闸以启闭 , 陆则设栈以通行……至今有石门、陡门之名 。 ”石门在桐乡境内 , 陡门则在秀州地界 , 乃为嘉兴至杭州的往来通衢 。
宋熙宁年间 , 蜀僧文长老修行在陡门的报本禅院 , 与运河之水日夜相伴 , 与吴风越韵朝夕相处 , 参禅悟道 , “德腊俱尊” 。
运河水流啊流 , 这一天驶来一艘官船 , 停泊在报本禅院前的石埠处 , 一位风流倜傥、英气袭人的男儿走上石阶 , 进入了报本禅院的山门 。 他就是文长老的老乡苏轼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人称“苏东坡” 。 那一年是宋熙宁五年(1072) , 苏东坡三十七岁 。 在神宗时代 , 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宋诗高峰 , 但政见不同 , 甚至是对立的 , 他们在庙堂上的激烈争斗 , 终因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苏东坡败下阵来 ,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 , 苏东坡奉命至杭 , 任通判之职 , 做了杭州的二把手 。
本文图片
苏东坡像
杭州是个好地方 , 苏东坡离开了汴京皇宫里的党争漩涡 , 在山清水秀的西子湖畔 , 生活甚是如意 ,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 实是名不虚传 , 公务之余 , 吟诗、饮酒、访友 , 可谓怡然自得 , 回归了一个诗人的纯真天性 。
熙宁五年十二月 , 苏东坡受命监视开运盐河 , 前往湖州考察堤岸 , 尔后至秀州(今嘉兴) , 顺道拜会乡僧文长老 。
一个是仕途中人 , 文坛才俊;一个是佛门长老 , 慧眼慈心 。 因了佛缘 , 苏东坡与文长老一见如故 , 于亭下煮泉饮茶 , 相谈甚欢 。 苏东坡对文长老极为折服 , 印象深刻 , 因此 , 对于这次相见 , 他写下了一首诗《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 , 吴音渐已变儿童 。
每逢蜀叟谈终日 , 便觉峨眉翠扫空 。
师已忘言真有道 , 我除搜句百无功 。
明年采药天台去 , 更与题诗满浙东 。
本文图片
《苏轼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苏轼|一弹指顷去来今——苏东坡与文长老的因缘】翌年冬 , 杭州通判任上的苏东坡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等地赈济饥民 , 这天到达秀州时 , 天色已晚 , 苏东坡十分想念文长老 , 便夜赴报本禅院 , 一问方知文长老因病退院 , 独卧荒村 。
寒风呼啸 , 月光清冷 。 当苏东坡敲开文长老的荒村屋门时 , 已是三更时分 。 看到病榻上的文长老 , 他大吃一惊 , 一年不见 , 文长老骨瘦如柴 , 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 , 几乎已无力说话 , 那只伴随文长老的老鹤 , 举头看到夜来访客 , 仿佛要开口长谈 。
苏东坡的心情极是沉重 , 呆立良久 , 告别了沉疴中的文长老 , 上船而归 。 苏东坡赋诗《夜至永乐文长老院 , 文时卧病退院》记之:
愁闻巴叟卧荒村 , 来打三更月下门 。
往事过年如昨日 , 此身未死得重论 。
老非怀土情相得 , 病不开堂道益尊 。
惟有孤栖旧时鹤 , 举头见客似长言 。
熙宁七年(1074)九月 , 苏东坡奉调密州(今山东诸城) , 任知府 。 在此之前的七月 , 苏东坡经秀返杭 , 途经报本禅院 , 他惦记重病染身的巴蜀长老 , 便泊船上岸 , 第三次来到了报本禅院 。
- |苏轼石榴花诗词六首: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 书法|为什么说蔡襄的书法为“宋朝第一”,连苏轼都自叹不如?
- |李煜夜里散步写下一首词,100多年后,苏轼仿出另一名作,谁更有水平?
- 苏轼|张九龄、苏东坡传说入选 客家童谣畲族民歌在列
- |苏轼最经典的十首词,豪放与婉约兼备,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 |诗词丨苏轼笔下的夏天,清凉幽静,美到心醉
- |夏季雨后,绿草如毡,苏轼写下浣溪沙,为农村题材起了良好开端
- |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苏轼二十出头感悟到了人生真谛,写下一诗,至今仍然让人拍案叫绝
-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下半句是何必单恋一枝花?苏轼若是听了都能气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