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残本《全蜀诗汇》是伪书‖李思婧 吴洪泽( 二 )


再将残本内容与李调元《蜀雅》比对 , 疑点更多 。 残本所录59人 , 其人其诗均见于《蜀雅》 , 且排列顺序相同 , 均依科甲先后 , 分别见于《蜀雅》之卷2(吕潜、吕溥、李永周)、卷3(费密)、卷9(田金、熊天祥等)至卷15(严瑞龙) 。 只是录诗数少于《蜀雅》 , 所少之诗 , 多为古诗 , 而漏抄的律、绝体却不多 。 由此可见 , 《全蜀诗汇》残本与《蜀雅》关联度极高 , 很可能是从《蜀雅》中摘取律、绝诗 , 摒去古体 , 而撮录成编 。 但因《全蜀诗汇》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 而《蜀雅》虽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编选 , 却刊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 , 晚于《全蜀诗汇》4年 ,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蜀雅》以《全蜀诗汇》为蓝本 。
不过 , 清孙澍《蜀诗序》明言李调元借《剑阁芳华集》“为蓝本订《蜀雅》” , 而不及《全蜀诗汇》;李调元《蜀雅序》既不言《剑阁芳华集》 , 也不言《全蜀诗汇》 。 实则《蜀雅》与《剑阁芳华集》选诗出入甚大 , 作家小传也各异其趣 , 即使于《剑阁芳华集》有所参考 , 而增删厘定、自出己意 , 并没像残本《全蜀诗汇》那样存在与《蜀雅》雷同或抄袭的情况 。 李调元与张邦伸为至交好友 , 在《蜀雅》与《全蜀诗汇》成书后 , 两人还多次聚饮赋诗 , 很难想象《全蜀诗汇》原本与《蜀雅》两书间存在如此严重的抄袭行为 。 据此 , 我们可以大胆推定:残本是后人抄录《蜀雅》中律、绝体诗而嫁名《全蜀诗汇》 , 甚至张怀洵跋亦属伪作 。 理由如此 。
其一 , 从《全蜀诗汇》编刻时的推测 , 《蜀雅》在编辑过程中 , 很难有机会参考前者 。 张邦伸在乾隆四十二年编成《全蜀诗汇》12卷 , 次年又重修《固始县志》28卷 , 至乾隆四十六年六月 , 因母卒于固始官舍 , 十一月经西安返乡 , 十二月抵中江 。 其命工雕刻《全蜀诗汇》 , 当在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之间 。 从“板毁于火 , 只存一部”的记载看 , 雕板后未及大量刷印即失火毁板 , 其印本在乾隆四十六年之前流传入蜀的可能性并不大 。 因此 , 始辑于乾隆三十四年、刊行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的《蜀雅》 , 其间仅卷5费锡璜名下引张云谷云:“滋衡乐府 , 上逼二陆 , 下揖三晁 。 ”而无一字言及《全蜀诗汇》 , 不难理解 。 嘉庆《四川通志》卷200引《雨村诗话》有“云谷在固始时刻《诗汇》”的记载 , 说明李调元曾见过《全蜀诗汇》 , 但很可能是在《蜀雅》刊行之后 。
其二 , 残本录诗均出《蜀雅》 , 略去古诗而只收律、绝体 , 如残本录杨岱22首律、绝诗 , 只比《蜀雅》所录23首少《巫山高赠友人》1首古诗 , 其摘录体例已很明显 。 又如残本共收费密诗15首半 , 其中《浮溪》《栈中》《客至》《沔县村居》《梦中作》《江晚》6首 , 及《江夜》后4句“且自从容去 , 无妨浅淡妆 。 相思在何处 , 幽郁意偏长” , 因错简杂入吕潜《汴梁》题后 , 而《咏史》《纺车口》《赣州》《仙霞岭》《冬菊》《听解二弹琴》《移家定军山下》《杜宇》《北岸山尽》9首之后 , 紧随其后的《春猎曲》 , 实为田金之诗 , 见《蜀雅》卷9 , 而误列费密名下 。 前面错简的6首半诗 , 当接在《北岸山尽》之下 , 就与《蜀雅》排列顺序一致 。 《蜀雅》共收费密诗59首 , 残本所收诗全部见于《蜀雅》卷3 , 其间忽略不取的多是古诗 , 如《咏史》与《纺车口》之间 , 略去《蜀雅》所收之《北征》《丰城安汊看梅同徐時俊》《斗鸡行》等篇 。 由此可见 , 《全蜀诗汇》残本所录费密诗 , 很可能摘录自《蜀雅》 , 且有错简和误收田金《春猎曲》两个低级失误 。 其余56人的选录体例基本一致 , 但偶有例外 , 如傅汝和《欵乃曲》实为古乐府 , 也从《蜀雅》一并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