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27日专题《轨迹——我们的童年阅读记忆》的B06版 。
本文图片
子葭 , 本文作者 , 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 童书爱好者、译者 。
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书都是成长故事
我是1999年出生的 , 有一个很会挑书的妈妈 , 因此小时候读了不少很优秀的童书 。
我清楚地记得 ,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 朋友来家里玩 , 正好我妈妈下班回来 , 给我带来了三本封面上都印着奖牌的小说——《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印第安人的麂皮靴》和《我叫巴德 , 不叫巴弟》 , 奖牌是美国童书最权威的奖项——纽伯瑞奖 。 我兴奋地向朋友展示 , 让她猜猜看我会先读哪本 。 之后 , 她羡慕地和我说 , 在她家 , 她想买什么书都要自己提出来 , 求着她爸妈 。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这件事上是多么的幸运 。
我的朋友猜我会先读标题里有“少女”的那一本 。 她猜错了 。 虽然我当时还不认识“麂”这个字(后来这本书读到一半才专门查的字典) , 但却被“印第安人”的概念吸引了(不过 , 现在在美国 , 直呼“印第安人”是不礼貌的 , 应该说“美国印第安人”或“美国原住民”) , 选择先从这本书开始阅读 。
【我叫巴德,不叫巴弟|作为“Z世代”,我一直在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长大】好奇怪 , 这一段记忆现在我脑海中那么清晰——在记忆中 , 童年的时光总是在慢慢地流淌 。 我经常就一个下午赖在自己的小床上 , 看完一本书 。 或许因为这样的童年阅读习惯 , 我一直不是一个习惯用碎片时间读书的人 , 更喜欢找几个小时 , 像小时候那样一口气读下去 。 现在忙忙碌碌、要“抽时间”读书的我 , 似乎再也达不到小学四五年级的阅读量了!
本文图片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剧照 。
因为有这样丰富的童年阅读体验 , 当要开始写这篇文章时 , 一时千头万绪 , 不知如何组织语言 。 那就从这段记忆和这套书开始写起吧 。 希望我的经历可以展示童书的深刻与复杂 , 以及一个孩子童年读过的书 , 会怎样伴随她之后岁月的成长 。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作为在这三本中我一开始就选中的书 , 也成为了我的最爱 。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十三四岁、有美国印第安血统的女孩 , 跟爷爷奶奶一起开车横跨美国 , 去探寻她妈妈离开家庭的答案 。 现在想来 , 这本书涵盖了很多沉重与深刻的社会议题 , 既展示了原住民在美国受到的歧视 , 也颇具女性主义色彩:作者是想通过一个少女的成长和她去尝试理解母亲的旅程 , 一点点揭示母亲出走的秘密 , 来体现母亲们在家庭中的消耗 , 在责任与义务和自我之间的挣扎 。
本文图片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 , [美]莎伦·克里奇著 , 王玲月译 , 启发文化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 。
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我 , 虽然很多东西都没有读懂 , 但却被故事牢牢吸引住了 。 十多年后 , 即使故事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 , 但那些文字曾留在我心中的画面仍然清晰:我记得女主人公有着瀑布般笔直的黑色长发 , 一直垂到腰间——我因此也尝试留头发 , 但是总是没有这个耐心;记得她热爱自然和生灵 , 会把教室里人人喊打的蜜蜂带到窗外放生——从此以后我也再不害怕蜜蜂;记得她的妈妈会去拥抱和亲吻树 , 说那个吻是树莓味的——我于是也会在无人的时候偷偷尝试吻树 , 我不知道树莓是什么味道 , 但是树皮的肌理在嘴唇上留下的感觉也很值得回味 。
- 常羲|千年古墓发现嫦娥踪迹,嫦娥原来不叫嫦娥,难道神仙真的存在?
- |小儿媳失业婆婆让大儿媳每月给二千,大儿媳怒:管我叫妈我就养她
- |这谁看了不叫一声“绝”
- 啃老|24岁女大学生在家啃老2年 不说话不工作气死父母 妹妹:“连爸妈都不叫”
- 来源,消息资讯,龙抬头|二月二可不可以不叫“龙抬头”?
- 招聘|宋佳新剧,整天用鼻孔说话,那不叫时尚,叫不懂时尚
- 四帝@西游记中,孙悟空总叫寿星“老弟”,为什么寿星却不叫他“大哥”
- 称呼@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 小孩!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针见血
- 薛宝钗!为什么林黛玉叫林姑娘,薛宝钗不叫薛姑娘?曹雪芹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