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盛行于日本长野县的草编鸠车
本文图片
日本的草编鸠车徽标
三、文物中的竹马形象
竹马的产生时间无法考证 。 《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记载 , “郭伋字细侯 , 扶风茂陵人也 。 伋少有志行 , 哀平间辟大司空府 , 三迁为渔阳都尉 。 王莽时为上谷大尹 , 迁并州牧……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 , 各骑竹马 , 道次迎拜 。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 , 喜 , 故来奉迎” 。 郭汲为官清廉 , 深受百姓爱戴 。 一日到美稷县 , 村民无比欢迎 , 只见几百个儿童 , 骑着各式各样的竹马夹道欢迎他的到来 。 可见竹马这个小玩具早就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了 。 《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注引《吴书》曰:“陶谦父 , 故余姚长 , 谦少孤 , 始以不羁闻于县中 , 年十四 , 犹缀帛为幡 , 乘竹马而戏 , 邑中儿童皆随之” 。 可见陶谦在十四岁的时候还对骑竹马乐此不疲 。
唐诗中记载竹马游艺颇为传神:(1)路德延《孩儿诗》五十韵 , 其中有“嫩竹乘为马 , 新蒲掉作鞭” 。 (2)李贺《唐歌儿·杜豳公之子》有“竹马梢梢摇绿尾” 。 (3)李白《长干行》更是描写竹马颇有影响的诗篇:“郎骑竹马来 , 绕床弄青梅 。 同居长干里 , 两小无嫌猜 。 ”使得“青梅竹马”成为两小无猜的代名词 , 流传广泛 , 影响深远 。 (4)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云:“笑看儿童骑竹马 , 醉携宾客上仙舟 。 ”(5)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 , 稍出舞鸡奇 。 ”(6)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婴孩渐长作童儿 , 两颊桃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 , 三三结伴趁猧儿 。 ”
早期竹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 , 只是用一根竹子来代替 。 这在敦煌佛爷湾魏晋壁画墓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所体现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丰子恺绘画儿童骑竹马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晚唐时期的敦煌第9窟壁画在供养人行列中绘制有童子竹马游戏画面 。 在一贵妇的右下侧画一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童子, 左手握牢斜伸胯下的一条弯曲的竹竿 , 右手执带竹叶的竹梢作为马鞭 。 壁画反映出唐代儿童骑乘玩耍的竹马也仅是简单的竹棍而已 。
宋以后的绘画中 , 竹马形象非常丰富 , 主要为一个马头 , 一根杆子 , 再加上一个轮子 , 有的是两个轮子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磁州窑童子骑竹马纹瓷枕枕面上的竹马最符合我们心目中的竹马形象 。 宋元时期 , 竹马在戏曲演出中得到广泛地运用 。 曲牌中有《竹马儿》、《番竹马》等曲,元杂剧中竹马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所不可缺少的道具 。 如《霍光鬼谏》、《追韩信》等剧中 , 常常见到“踏竹马上”、“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 。 有学者认为元代杂剧中的竹马 , 可能也是一根竹竿 。 这种竹马在舞台表演时毕竟不十分方便,随着戏曲艺术的日渐完善 , 竹马经历代艺人的提炼、改造 , 最终变成一根马鞭 。 马鞭这个程式化道具的定型期大约在明清时期 。
- |天机老人的天机棒神秘无比,只有两个人见过,都死于小李飞刀之下
- |《红高粱家族》集结完毕 8月江苏大剧院首演
- 萧红|萧红:失眠之夜
- |【配乐诗朗诵】锡罗宛彤诵读一杆竹作品《小鸟翱翔》(总期01365)
- 林散之|林散之|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 |端午节赛龙舟,非遗人玩“高龙”
- 诗圣|杜甫是有多倒霉
- |书写兵团 初心不改——散文集《兵团情》读后
-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复工倒计时,《大象来了》端午节假期迎首演
- 鸽子|老北京的空中交响曲:鸽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