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湖北日报·三峡晚报采访人员冯汉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采访人员刘瀚潞
编者按: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2000多年前 , 屈原从家乡秭归走出 , “济沅湘以南征” , 入湘境饮湘水 , 最终“逐自忍而沉流” 。 从青葱少年到汨罗江魂 , 屈原将鄂湘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
2000年后 , 湘鄂两地同祭屈原 。 由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联手湖北日报·三峡晚报共同主办的“楚风湘韵·2022端午节媒体联动”大幕将启 , 敬请关注 。
本文图片
刘石林 , 湖南汨罗人 , 1942年11月生 。 汨罗屈原纪念馆原馆长 , 副研究馆员 。 中国屈原学会理事 , 湖南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 四十多年来坚守在屈子祠 。 曾应邀赴日本和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 出版专著《汨罗江畔屈子祠》《读骚拾零》《田野的芬芳》等 。
“应共冤魂语 , 投诗赠汩罗 。 ”一千多年前 , 诗圣杜甫来到汩罗江边 , 怀念起李白 , 也以诗与水中的屈原共语 。 今天 , 在汩罗 , 屈原沉江两千三百年后 , 有一位八十岁的老人 , 一生都在守护着屈原、诠释着屈原 , 与屈原“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他就是汩罗屈原纪念馆的老馆长刘石林先生 。 纵然“石磊磊兮葛蔓蔓” , 他都不管不顾地“采三秀兮于山间” , 与屈原对话 , 为屈原招魂 , 因为 , “屈原是我心中的旗帜 , 我将为屈原一往无前 , 直至生命的终结!”刘石林如此告白 。
祖籍北京的刘石林 , 其父因抗日救亡 , “济沅、湘以南征” 。 1942年 , 刘石林出生在湘西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 不到两岁即随父母西颠北上 , 辗转入京 , 在大变局下又一路南下来到了汨罗江边定居 , 正是这样的因缘际会 , 让他与屈原相隔两千多年而成为莫逆之交 。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 刘石林因工作派遣到玉笥山 , 成为屈原祠的守庙人 , 这样一守就是25年 , 在这期间 , 通过他的努力 , 汩罗屈原祠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 。 在这期间到现在 , 他因为热爱 , 一头扎进研究屈原、弘扬屈原的道路上 , 乐此不疲 , 堪为屈原文化的“守夜人” 。
“屈原生于秭归 , 死于汩罗 , 我们两地因为他 , 而成为生死之交 。 ”刘石林深情地表示 , 中国屈原学会年会他一届不拉地参加了十八届 , 第十九届年会将在秭归召开 , 他一定会按时赴会 。 端午前夕 , 刘石林先生接受了采访人员的专访 。
屈原诞生于秭归 , 秭归是“源” , 汨罗是“流”
采访人员:著名诗人余光中称汨罗江是“蓝墨水的上游” , 秭归则是“蓝墨水的上上游” , 您觉得秭归汨罗在弘扬屈原文化上如何进行交流和合作?
刘石林:对余光中先生这两句话 , 我是这样理解的: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位诗人 , “蓝墨水”当然指的是中华诗歌 。 郑振铎先生说:“他(指屈原)在汨罗江边 , 一住九年 , ……在江边散步 , 口里吟诵着诗句 。 当地人民是很敬爱他的 。 ”
屈原的很多诗篇如《九歌》《天问》《离骚》《怀沙》《惜往日》等 , 均是在汨罗创作或最终完稿的 。 这些诗篇又是楚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众所公认 , 《诗经》和《楚辞》是中华诗歌的两大源头 , 汨罗江自然是这两大源头之一 。
从自然的角度说 , “上上游”则是“源” , 屈原诞生于秭归 , 秭归自然是“源”之“源” , 汨罗江则是“流” 。 无“源”则无“流” , 有“源”而无“流” , 这个“源”很快就会枯竭乃至消失 。 这不是玩文字游戏 , 而是阐述了两地的关系 。 改革开放以后 , 我们两地交往频繁 , 互通有无 。
- 求职|某些人鄙视的海外硕士,回国就业真的不如国内研究生吗?
- 德约|纳达尔与德约第59次交锋从5月打到6月 职业体育的本质是钱
- 生肖|职场中的一个奇怪现象
- 王铎|《枯兰复花赋》:王铎行草的大师情怀
- 柳永|苏轼和柳永的巅峰对决,成就了两首千古名篇
- 券商|众客进取教育:是什么偷走了教师的激情
- 翡翠手镯|非常热门的硬币品种,包浆币
- 古诗|三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愿青山不改,童心依旧;时光不老,童年不散
- 女孩|108个小学生的理想职业,折射了这个世界的真实
- 扬州|美媒重排2006年NBA选秀,本世纪最弱的NBA选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