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离开回不去的故乡,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五 )


而关于自身情感与他人亲密关系的训练和发展恰恰是现代城市居民——布尔乔亚——所注重的问题 。 彼得·盖伊在其《感官教育》中便通过对西方布尔乔亚阶层关于婚姻、家庭、亲密关系以及情感等问题的研究 , 指出现代城市居民的“现代性”中的重要一部分便是私人领域的情感问题 。 恰恰是这些和个体最紧密的身体体验展现着现代城市的气质和特征 , 而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版图中十分有限 , 除了其他复杂的原因之外 , 这与传统对于乡土的怀旧以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
故乡|离开回不去的故乡,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章图片

贾平凹在电影中 。
虽然面对着贾樟柯的摄像头 , 人们说出自己的乡土经验和生活 , 但其中的匮乏或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 却始终因其所具有的怀旧性遭到忽视或压抑 。 当厌倦或是遭遇着城市化的年轻人 , 在情感慰藉的需求下建构出还能够回得去的“故乡”时 , 它既是一个物理空间——父母辈们的生活领域 , 也是一个虚构的空间 。 恰恰是这一二重性使得“故乡”显得近在咫尺 , 又遥不可及 。
对于学习着如何在寂寞疏离的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而言 , 也就是在学习该如何一个人自足地活着 。 这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崭新的生命和情感经验 , 这一过程似乎从很早前就开始了 , 但却又总是差之毫厘 。
贾平凹还留着浓重的家乡口音 , 梁鸿也并没遗忘自己的河南话 , 但她出生和成长于北京的儿子却已经忘了这个属于父母辈人的声音 。 而声音本身就塑造着故事的讲述形式以及它所展现出的特定气质 。 当梁鸿一句句教儿子用河南话自我介绍的时候 , 这是关于传承还是一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或更进一步地说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诞生?在这一颇为沉重的时刻 , 或许只有余华敢破坏其崇高性 , 取而代之以一种更切身的精明幽默对其进行消解 , 这样的经验或许才是普遍的 。 但即使如此 , 也还是他 , 为这部纪录片贡献了一个颇为光明的名字 。
撰文 | 重木
编辑 | 走走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