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论语-50-成人( 三 )
接下来的两章 , 所涉及的人物 , 其优点与刚刚四个人的优点又有很大不同 。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gǔ)曰:“信乎 , 夫子不言 , 不笑 , 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 夫子时然后言 ,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 , 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 , 人不厌其取 。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 , 叫公孙拔 , 公明贾也是卫国人 , 孔子问公明贾 , 贵国的公叔文子 , 真的像别人传说的那样不言、不笑 , 不索取吗?公明贾告诉孔子说 , 这是告诉您这些话的人说的不对 。 公叔文子只在恰当的时机才讲话 , 所以别人很少听到他说话;只在真正快乐的时候才发笑 , 所以别人很少听到他笑;只有合于礼义的时候才有所取 , 所以别人不觉得他有索取 。 这里的三个“厌”字 , 不当翻译为厌恶 , 而应理解为足 , 进一步引申为不察觉 , 否则与前文孔子所问的不言不笑不取无法对应 。 这一章内容中的疑点和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 , 其中最大的疑点是 , 孔子当对公叔拔的为人很清楚、很确定 , 通读《论语》 , 无论是从孔子的实际言行 , 还是从他的观点来看 , 如果孔子不了解一个人 , 他不会去评判一个人 , 也不会怀疑一个人 , 在本章中 , 孔子最后说 , 是这样啊 , 真的是这样吗?这种怀疑本身就是一种否定 , 鉴于后面的章节中 , 有孔子在某一方面对公叔文子的赞叹 , 可见孔子的怀疑和否定不是全盘的 , 但至少对本章所涉及的三点 , 是存疑和否定的 。 至于这种否定说明什么 , 我们等到下一章之后再来讨论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 虽曰不要君 , 吾不信也 。 ”臧武仲已经出现过几次了 , 这一章所记述的 , 是臧武仲因得罪将出奔于齐国 , 中途路过防这个地方 , 这里是他的封地 , 他在这里给鲁国国君写信请求鲁国保留他家世袭的防 , 请鲁君让其兄继承防这个封邑 , 并以自己离开鲁国为条件 , 史料记载他的这封信言辞恳切谦卑 , 故时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值得称道 。 为此 , 孔子发表了以上评论说 , 他以放弃防并离开鲁国作为条件 , 请求鲁国立自己的兄弟为防的后嗣 , 虽然其言辞恳切谦卑 , 但说他不是要挟国君 , 我是不相信的 。 从这一章 , 我们可以看出 , 臧武仲的智 , 在孔子眼中或许只是小聪明 , 小权谋 , 这也是为什么在子路问成人一章中 , 孔子说臧武仲的智需要“文之以礼” 。 这一章和孔子怀疑公叔拔一章 , 被《论语》的编辑们连缀在一起 , 我想是有原因的 , 结合士人的标准来看 , 以上三章 , 除了各有本身的侧重以外 , 还有一个共同的主旨 , 即士人当以直处世 , 如果其智非真智 , 不取非真不取 , 是瞒不过君子的眼睛 , 无法欺世盗名的 。
接下来一章 , 从字面看 , 其主人公从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跳转到诸侯国君 , 但实际上 , 可能是为后面有关管仲的两章张本、铺垫 。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 , 齐桓公正而不谲 。 ” 谲的意思是权诈、诡诈 ,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不正直 , 主要依据或许是《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的事情:冬 ,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 天王狩于河阳 。 晋文公称霸 , 鲁僖公二十八年冬天 , 他召集诸侯会盟 , 并把周天子传来让诸侯朝觐 , 还让天子参加在河阳的狩猎 , 这些行为都严重违礼 , 士人对于诸侯来说是臣 , 诸侯对于天子来说 , 也是臣 , 晋文公以天子为道具称霸诸侯 , 其智或许比臧武仲高明不了多少 , 故孔子称其谲 , 相比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 欠缺一点正 。
- 少妇$聊斋·瞳人语:重瞳人的诞生
- 贾母!《论语》:莫把心事挂在嘴上,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 考试|领导想辞退员工的3种表现,普通员工蒙在鼓里,聪明的员工能察觉
- 书法史$田蕴章会不会名垂书法史?他一个人的影响力,比整个书协都大!
- 论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下一句才是重点,但十人九不知!
- 唐玄宗&一曲《倾杯乐》 今人对唐人的深情探访
- 接纳!《论语》:改变命运,从学会接纳开始
- 反差&从一场生日宴的安排,看两个女强人的性格,反差真大
- 唐代|一曲《倾杯乐》 今人对唐人的深情探访
- 王夫人&宝玉对王夫人的一句称呼,揭开了史湘云在家中的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