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代人关系的对比
闰土和“我”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 。少年时代的“我”和闰土涉世不深,不懂得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对生活有着神奇的向往 。长大后,无情的生活在我们之间隔上一堵“看不见的高墙” 。而今水生和宏儿的关系不正是我们儿时关系的写照吗 。如果说,“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是一出历史的悲剧,那么水生和宏儿的关系充满了希望 。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是造成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不同程度的同情,并对新的生活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突出了主题 。
5. 运用对比描写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 写文章离不开写人 。
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 。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 。
怎样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得鲜活起来呢? 第一招: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正面描写是忌平淡、忌拖沓,须形神俱备,生意勃勃 。
写肖像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 。写肖像要善于抓特征,生动逼真,以形传神,刻画思想性格 。
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寥寥几笔,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
准确而逼真地写出人物的语言,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写语言要切合人物的身份,要个性化,否则难以表现内心世界 。
老舍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中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 。”对话巧妙,无需描写人物的模样,就能使读者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
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通篇是对话描写,通过对话,聪明人、傻子、奴才这三种人的思想性格活脱脱地被端到读者面前 。直接写心理,不能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以深刻揭示 。
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作品中的“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
按正常的视觉形象,应该是近大远小,而在“我”的感觉里,却一反正常的视觉形象,是“愈走愈大”,用连续转动的镜头更换画面,突出车夫形象的高大 。“大”形成威压,榨出“小”,在纯真的车夫面前,“我”自惭形秽 。
这种内心活动的直接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心灵的震动和觉醒,对“我”思想性格的塑造起灵魂作用 。第二招: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
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须慎加选择,要选择确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无显明特点的事物 。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 。
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 。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