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怎么写

1. 《峄山碑》的首怎么写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2.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 《峄山碑》围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 。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 。唐张怀 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
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见《中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63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认为此碑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 。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 。
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 。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 。
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临写此碑 。
首重用笔,妙在用锋 。因为没有写出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
因此,掌握正确的用笔犯法至关重要 。那么,应当怎样临写此碑或者说应当注意什么呢?我们知道,小篆的点画只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 。
但无论哪一种点画 。其书法都有“起、行、收”三个过程 。
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 。对初学者而言,起笔“藏锋”使一个难度较大的而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 。
它不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熟练地掌握“起笔”的这个技术动作,学书要想深入那将是寸步难行 。所谓“行”,即“中锋行笔”,它要求匀笔时笔锋处于线条的中间,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用“提”法抽擎“杀纸”而行 。
当然,在运笔的过程中并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线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 。并且,不让笔墨“走偏”,还常常伴有连续的饿提按交替动作,这种情况在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