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看了之后提笔在“ 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二笔便成了“风月” 。郭老含笑说道:“这两个怪字 , 应读作‘风月无边’ 。”
原来这是繁体的“风”和“月”字去了框 , 取“风月无边”之意 。“风月无边”提出最早的当推晚唐时期的吕洞宾 。
相传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 , 遂云游天下 。当他云游到湖南岳阳楼时 , 俯瞰洞庭湖 , 碧波万顷;遥望群山 , 气象万千 , 遂为岳阳楼景色所陶醉 , 拈笔题了“ 二”两字而去 , 人们称为“仙笔” 。
故而 , 该处在历史上留有“水天一色 , 风月无边”之联 。这也许是古人对“ 二”最早的注释了 。
此外 , 杭州西湖、广东大亚湾等处匾额和碑林均刻有“ 二”两字 。孔府的“冨”字山东孔府大门 , 气势雄伟 , 上悬“圣府”大匾 , 两旁明柱挂一幅蓝地金字对联 , 联云:“与国咸休安冨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
但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上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那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部“十”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 。这既不是岁月风尘的磨蚀 , 也不是刀笔匠的疏忽 , 而是孔府家属的特意安排 。
这副对子是清代大学士纪昀的撰拟、并由著名书法家誊写的 。孔家关照工匠如此镌刻 , 寓意是盼望孔家永远“富贵无顶 , 文章通天” 。
琅琊山的“六弌亭”安徽滁州琅琊山是宋朝文人欧阳修太守醉翁亭所在地 , 亭后一块石 。
8. 如何上好科普说明文 一、明确说明文应交给学生什么 。科普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为主的 , 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 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 ,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 。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太阳》一课 , 教学目标除了要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的简洁、准确外 , 还应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太阳无私奉献的精神 。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说明文文本的趣味因子 ,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在教学《太阳》一课 , 我们设计了让学生做小小科学家研究太阳的环节 , 课前让学生提出他们想探究的问题 ,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充分的阅读、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太阳 , 再以科学考察成果报告会的形式展示探究的结果 。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枯燥学习方式 , 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 , 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 ,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 让他们充分领略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
三、重视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 , 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 , 缺其一翼 , 鸟儿便会折翅 。因此 , 我们在教学中 , 要创设说明情境 , 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在教学《太阳》一文 , 我们设计了课堂小练笔环节:模仿《太阳》一文 , 选取月亮的一两个特点写一写 ,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 尝试把月亮的一两个特点说清楚 。此环节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 ,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 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 , 使“读”与“写”融会贯通 ,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