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导入语怎么写( 五 )


只是用心地去写工整 , 并没有思考的过程 , 上课按案上的内容去上几乎是没几次 , 多说公开课的教案是照着去做 , 但一堂课下来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线 。我开始为写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来谈谈 。有一次学校让我在省现场会上上一节公开课 , 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 , 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 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 。
意识到所有的得意与失意 , 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 。而且 , 关键的问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 , 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 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 。
如果这样来看 , “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 , 真正的教案 , 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 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 。
那天语文课的内容是是《小书架》 ,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对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 , 从中让学生领会我们每个人要读书 , 与课后的语文天地中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吻合 , 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与精心设计的导入语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 可以说教案中的第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现 , 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下一个环节 。
后来有一位学生说到“老师丁丁冬冬那么喜欢读书 , 你喜欢吗?我也喜欢读书 , 你能给我介绍几本吗?” 。当时我就一愣 , 平时我读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比较多 , 还真是忽略学生应该读哪些书 , 可是我灵机一动 , 说到:“我们班有很多同学也喜欢读书 ,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孩子纷纷举手为我解围 。
下课后 , 我有些后悔因时间紧而没有上书店走走 。在讲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该读哪些书好 ,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 可这一契机却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溜走 , 忽略了这一“课程资源” 。
接下来的课堂过程中 , 就并不是按我所写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 , 而是时而与学生议论纷纷 , 时而产生共鸣 。课堂的气氛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问题得到解答时而不断地掀起高潮 。
而且 ,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 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 , 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 , 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 , 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 。从上述的一个小小的案例中 , 我得到很多的启示:我认为:教案要写 , 但不一定要详细的 , 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写出可操作性强的个性化的教案 。
教案是课前的整体构思 , 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现 , 其具体内容应随课堂的需要而充实 , 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多变的 , 如果按预定的教案去教 , 那就是死灌 , 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应该写 , 至少对课堂的流程应有一个安排 , 尽管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会灵活安排 , 但是整体把握还是变化不大的 。
应在走进课堂之前 , 自己准备在这节课带着学生做什么 ,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 , 预测一下学情并作一定的应答准备 。这些都是教学准备所必不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