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怎么写( 五 )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 , 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 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 , 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 , 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 , “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 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 。又如“寒暑易节 , 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 , 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 , 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 , 意义上毫不相干 。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 。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 , 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 。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 。如“说”字既表示游说 , 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 , 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 , 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 。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 , 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 , 孔子不见 ,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 “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 , 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 , “剥”通“扑” ,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
5.通假字是什么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通假字 , 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 , 今又造字 。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 , 为“暮”之古字 , 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 , 故又造“暮”字 。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 , 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 , 借来一用 。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
由于种种原因 ,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 , 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 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 , 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 , 但是后人纷纷效仿 , 也就积非成是了 。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 , 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
例如:“女还 , 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
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 , 表达一个意思 , 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 , 没有一定规律 , 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 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 , 通假字越少 , 反之 , 通假字越多 。
古人在做记录时 , 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 , 俗儒不知 , 辄误写用 , 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 , 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 , 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 , 古书几乎都被烧光 , 到汉代 ,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 “著之竹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