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含义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它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文言文: 古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
古文字:“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 。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 。
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
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 。
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 。
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 。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
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 。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 。
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
7.求古文翻译从前孔子死后精微的言论就失传了,他的七十二弟子死后奥妙的要义也丧失了 。所以《春秋》分成五种版本,《诗》分四种版本,《易》有好几个流派 。战国时期流行纵横学说,争论真假,各家学说纷乱混淆 。秦朝时担心这个问题,于是就烧掉了各种文章,来愚化百姓 。
汉朝兴起,改正秦朝的弊端,大力收集文章典籍,大开献书的门路 。到了孝武帝时期,书籍缺乏、简陋,礼仪不完整,音乐败坏,皇上长叹说“我非常痛惜!”于是修建藏书的楼阁,设置写书的官室,各家流传下来的学说,都收藏在秘密的藏书楼 。到了汉成帝时期,因为书籍很多都散失了,就让谒者(官职名)陈农在天下搜求遗留下来的书籍 。下令让光禄大夫(官职名)刘向校对经传以及各家的诗赋,步兵校尉(官职名)任宏校对兵书,太史令(官职名)尹咸校正算数方面的书籍,侍医(医官名)李柱国校正医术方面的文献 。每一本书校正完毕,刘向就整理其中的篇目,摘出其中的大意,写下来向皇上汇报 。恰逢刘向死了,汉哀帝又命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官职名)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 。刘歆于是总集各类书并上奏了七条方略,所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 。现在删减后提取其要义,用以书籍分类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