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河上公本《道德经》( 二 )


35、 注: ① 《史记》第7 册243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99 ~300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 册407 ~409 页S .57《老子道德经序诀》 ④ 《道藏》第5 册175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 。
36、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37、生平[编辑本段]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
38、"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
39、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
40、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
41、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
42、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
43、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
44、上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 。
45、他虽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视的则是儒学和孔子,曾与吏部郎裴徽谈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
46、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
47、"在哲学上,他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
48、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反对何晏"圣人无情"之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 。
49、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 。
50、学术贡献[编辑本段]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
51、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 。
52、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 。
53、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 。
54、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 。
55、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
56、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 。
57、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
58、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乾卦》"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坤卦》"顺"的意义,等等 。
59、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顷,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批评 。
60、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 。
61、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
62、"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 。
63、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
64、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 。
65、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