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的论文怎么写

1.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我不会写啊,求助纵观我国漫长的文学鉴赏史,可见逐步形成了一些传统的鉴赏方式 。
这种鉴赏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也不同于现代的样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形式,显示了特有的思维范式和审美心理与表述习惯 。总结和研究传统的文学鉴赏方式,不仅有助于归纳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而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今天的鉴赏水平 。
古代作品系文言写作,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完全一致,因最早的书写工具不方便,用刀、漆书之于骨、甲、木、竹上,即就是到后世有了毛笔、布帛、纸张,也都力求文词简约、凝炼 。古汉语本身虽有发展变化,中古之后逐步与口语接近,可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仍然有较大的差异 。
为此,即就是古人,对前代或当代作品都有个“助读”的问题 。助读的第一步是注释,诠解字义,释明名物,说清典章,交代制度 。
第二步是“疏”,即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或进一步发挥,这较注详明,已较多地掺入讲述人的见解观点 。第三步为“笺”,是就注加以申说或评论 。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
可见笺与疏接近,都在注的基础上再加发挥 。第四步为“证”,旁征博引以印证,借以帮助理解 。
这四者不是对每篇作品都必须,同时疏、笺、证也无严格的界定,故有注疏、笺证之称 。但也明显可见,注,多在说文解字,讲究客观性、科学性,疏、笺、证,则多主观性、学术性、艺术性 。
正由于这种诠释者的主观意识介入,也就逐步发展成鉴赏性文字 。古代文学鉴赏方式的独特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旁涉式 先秦、两汉时尚未建立纯文学鉴赏的理论,其时的哲学、思想、政治、历史性著作中,有时也涉及到文学作品,其目的并不在于鉴赏,而是作为一项例证 。像孟子关于“以意逆志”的阐述:“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
(《万章》上)孟子的原意并不是对文学鉴赏提出见解,也不是对诗经中《小雅·北山》、《大雅·兴汉》等篇作分析鉴赏,而是与弟子咸丘蒙讨论舜与尧及舜与其父的关系,缘此涉及到相关诗句的理解,进而就诗句的理解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从而给后世文学鉴赏立下了一个不可移易的法则 。旁涉式的另一种形态,就是后世的文论、诗论中,作者取例证其论点,涉及到一些作品 。
原非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而实际却对鉴赏起了引导作用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 。
如‘感时花溅泪’是也 。故作诗多用一自字 。
《田父泥饮》诗云:‘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
’《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