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窥见科学意义的极好门径——读“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游记( 二 )


杨钟健|窥见科学意义的极好门径——读“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游记
本文图片

“杨钟健游记集”杨钟健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剖面的剖面》记录了杨钟健先生于1932—1936年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两广等地所进行的地质、古生物考察和调查活动 。 杨老照以前一样 , 将旅途中所观察、感悟到的内容记述下来 , 成为一部游记 。 何为剖面?正如翁文灏在序中所说 , “就是把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解剖开来” 。 关于此游记的内容 , 杨老概括有三:第一记地质知识 , 第二记沿途风景 , 第三记民俗风物 。 特别强调 , 旧时有的游记 , 有着很美的文字 , 也是不朽之佳作 , 然而描写并不合乎事实 , 如言山必定壁立千仞 , 说月无非玉兔嫦娥;更有甚者 , 游龙门必提夏禹 , 过吐鲁番必称火焰山 。 因而新式游记则须给人以准确的知识 , 对每一地的地质背景、地理状况和人情风物 , 均予以正确的记载 。 这种写作意图在《抗战中看河山》中更为突出 。 1937年“七七事变” , 抗战全面爆发 。 被自己视为第二故乡的北平沦陷 , 杨钟健带着悲痛的心情于当年11月离开 , 经湖南、云南、四川、陕西 , 再游新疆 , 至回到北平 , 前后历时六年 。 此次野外旅行是在国土沦丧、时局艰难中进行的 , 杨老尤感我国山河之美、物产之丰 , 用“锦绣山河”“地大物博”并不足以说清楚 , 而应该以实际的描写和科学的解释予以记录 。 更重要的是 , 杨老看到外国人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均有翔实考察记录 , 而我国边疆地区丧失多年从不见有相似书籍出现 , 不免惊心 , 深感地质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必要 。
这两部书的出版都颇为不易 , 《剖面的剖面》尤其充满波折 。 此书完稿于1937年 , 交付禹贡学会的顾颉刚 , 拟送商务印书馆加入“禹贡丛书”出版 。 是年恰逢卢沟桥事变 , 抗战全面爆发 , 商务无法印行 , 原稿也不知踪迹 , 直到1950年方才找回 。 1973年 , 杨老高龄 , 仍念念不忘此稿出版 , 曾求助于同人 , 甚至称“用纸可以次一些 , 印的份数可否压缩到三百份或四百份 , 插图和图版加价太昂可以去掉”等等 , 言辞卑微恳切 , 令人闻之心酸 。 即便如此 , 仍未能如愿 。 直到2008年该书才首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 今次随另外六种游记一同再版 , 真有回归之感 , 令人不胜唏嘘 。 而《抗战中看河山》虽然写完即交由独立出版社出版 , 但也非常不易 。 按照作者原来的计划 , 会在书中加入路线图和风景照片若干 , 也因战时艰难未能如愿 。 而翁文灏先生忙于政务 , 也未能拨冗赐序 , 颇为遗憾 。 但杨老仍然对慷慨帮助过的卢逮曾先生表示了诚恳的谢意 , 意识到“目下此等困难情形下 , 印刷这个似乎不重要的书籍 , 是不容易的” , 显示出学者的豁达 。
中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翁文灏先生说 , “我们学地质学的人是最有游历机会的 , 背了一个布袋 , 拿了一把锥子 , 根究地下的富藏 , 追寻远古的历史 , 这是我们的本分 。 但是除了敲石头之外 , 所经地方的山川形势人情物产种种都有研究的价值 , 而且往往与我们的石头有关” , “这些游记正是杨钟健先生科学观察而通俗写作的结晶 , 也是许多读者借此窥见科学意义的极好门径” 。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6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