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简化之前怎么写( 三 )


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 。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 。
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 。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 。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
其二,是源于军事 。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 。
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 。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 。
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 “爨底下”[3] [编辑本段]爨龙颜碑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爨龙颜碑》一的爨龙颜碑 。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 。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 。
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 。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 。
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 。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 。
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