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并非无名之辈( 二 )


“经历了那一次动荡 , 加之诺贝尔基金会的干扰 , 瑞典学院被搅得乱七八糟 , 那些人都是些性格比较强的人 , 现在更需要比较温和冷静的人 。 纷争已经结束了 , 这群院士们让瑞典学院恢复了独立运作 , 现在看来都是正面的好消息 。 ”
研究者:作品是对后殖民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 , 早在2012年因课题研究 , 对古尔纳进行关注 , 他表示本次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他十分惊讶:(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是出乎意料的 , 因为在诺奖公布这结果公布之前 , 总会有一些猜测 , 甚至英国一些博彩公司会在网上进行相关“预测” , 但在博彩的名单里都没有这位作家 。
张峰认为 , 本次诺贝尔文学奖 , 没有颁给肯尼亚的恩古吉·瓦·提安哥 , 他很是意外 , “一提到英国移民作家 , 人们往往会想到移民三雄 , 拉什迪、奈保尔、石黑一雄 , 他们的名望很大 , 其中有两位已经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 , 似乎在这组题材的序列里再诞生一位获奖者 , 可能性不大 , 所以 , 一直看好的是提安哥获奖 , 且古尔纳的身份很多 , 既是大学老师 , 又是杂志编辑 , 又主编过丛书 , 并且还致力于学术研究 , 同时他从事文学创作 , 继而其作家的光环会被稀释 , 华语文学界也从没意料到他会获奖 。 ”
古尔纳的身份比较特殊 , 张峰表示 , 此前 , 有许多人对古尔纳的国籍有争议 , “古尔纳其实很早就移民英国了 , 他19世纪60年代出生于非洲的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 , 他所受的教育 , 还有他此后创作都是在英国发生的 , 虽然其间有两年时间 , 他在尼日利亚某个大学教过书 , 但主要经历还是在英国 , 所以说对于他身份更多的是把它看成英国文学的一部分 。 ”
再看古尔纳的作品主题 , 他一直无法割舍对非洲的书写 。 张峰表示 , 古尔纳作为一名流散者 , 作为一名移民作家 , 善于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 , 描述非洲和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他将殖民主义的流散给人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 , 这也是对后殖民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 。
谈起古尔纳的移民身份 , 张峰认为:“文学最好不需要国籍去限定或者划界限 。 比如拉什迪、奈保尔、石黑一雄这样的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之外 , 其实在文坛上还活跃着很多这样的移民作家 。 对于本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古尔纳 , 我把他看成流散写作这一群体之一 , 而不是单个去看他是哪一国的人 。 ”
作家:新科诺奖得主古尔纳初读印象
贺滨是深媒体人、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 , 古尔纳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作家 , 在获知其得奖后 , 贺滨特别读了古尔纳的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 , 有了以下对这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初步印象 。
《博西》这篇 , 叙述人哈吉接到旧友的一封来信 , “撕碎了我为自己营造的宁静” , 陷入了对于故土以及童年往事的追忆里 。 核心的事件是他和曾经最亲密的玩伴博西的一次借船出海游玩 , 在从目的地返程途中 , 博西弃船跳海 , 执意游泳回城 , 却遭遇风浪 , 不幸溺亡 , “鲜血变成了尘土” 。
古尔纳通过这样一次沉痛缅怀 , 抒发对故土和往昔的思念 。 对照他本人的经历 , 他应是身在移民后的英国 , “在这个冰冷且总是充满敌意的地方” , 投出的一瞥深情回望 。
回望中 , 他看见了什么呢?莽撞青春的消亡 , 殖民地的种族歧视 , 贫穷 , 家暴 , 随时都会遭遇性剥削的女性 , 不存在的非洲帝国……
这样的回望难免五味杂陈 , 又左右为难 。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古尔纳们 , 都在渴望着出走 , 故事里 , 那个闪闪发亮的主角博西 , 游泳冠军、足球健将、投球高手 , 被塑造成了一个胆大妄为的出击者 , 他们前往监狱岛的那次出游 , 也成了一次象征意义上的逃离 。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 如果没有那次海难 , 博西应该是比叙述人更加激进 , 也更具优势的移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