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并非无名之辈( 三 )


另一方面 , 在古尔纳感伤而深情的叙说中 , 虽然没有明说 , 那种对于坦桑尼亚故土的留恋不舍、梦回萦绕 , 仍那么确凿无疑地成了这个故事感人的基调 。 在他的回溯中 , 童年往事虽不时有阴影掠过 , 但总归像是阳光透射下的雨滴 , 晶莹明亮 。
这也许就是诺奖颁奖词里对古尔纳赞誉的所谓“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吧 。 他们注定了是在两块不同的大陆之间游走的那群人 。 注定了在所谓殖民的“中心”以及被殖民的“边缘”之间徘徊 。 他们是这个时代永远都无所凭依的流亡者、局外人 , 他们在异乡和故土同样地不被接纳 , 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 。
当然 , 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说 , 这又是一种幸运 。 这样的苦难 , 无疑会赋予文学的虚构者们 , 比欧美主流书写者沉痛得多的主题 。 我们完全可以将古尔纳看作是大名鼎鼎的“移民三杰”拉什迪、奈保尔和石黑一雄的同路人 , 他们笔下的殖民、后殖民文学 , 也一直在为西方文学注入更为生机勃勃也更加生猛的血液 。
但现在读到的这两个故事 , 格局都相对狭小 。 另一篇《囚笼》 , 更只是一个市井小品了:绝望的小店店员 , 暗恋上前来购物的高傲美女 , 暗黑无边的生活透进了稀罕的光亮……虽不乏动人处 , 但西方文坛盛赞古尔纳的奈保尔似的犀利文风 , 和本·奥克利似的诗意文笔 , 还远远不见淋漓尽致的发挥 。
所以我更期待他迄今问世那八部长篇 。 毕竟 , 两个大陆间纠缠不休的漫漫旅程 , 也唯有长篇这样的体量 , 才能充分展开吧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