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温吞之美 许鞍华
文/梅雪风
作者简介:影评人 , 数码产品发烧友 , 长跑及太极爱好者 。 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 , 只喝热水和白酒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01
形容香港电影有一句俗语 , 叫做“尽皆过火 , 尽皆癫狂” 。
这句评语大体准确 ,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香港电影导演 , 比如徐克比如吴宇森 , 以及早期的杜琪峰 , 中生代的比如林超贤、郑保瑞都可以称之为如此 。
香港电影在草根影迷当中的口碑 , 以及在精英观众中的印象 , 基本都来源于此 。
香港电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质 , 可能在于香港电影的基本观众大多草根 , 审美趣味倾向简单化的刺激 , 这倒逼着香港电影越发粗糙、野性生猛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 ,许鞍华是他们当中最大的异类 。 她的电影显然不够过火 , 不够癫狂 , 甚至可以说是温吞 。
如果说香港电影的主流充斥着一种愣头青般的少年气 , 那许鞍华的整体气质更倾向于中年 。
所以最需要热血的武侠片她拍起来格外不讨喜 , 也难怪李连杰的《方世玉》临开拍前选择换掉了原本作为导演的她 , 而选择武术指导出身的元奎 。
她拍摄的《书剑恩仇录》就很不一样 。 她讲究写实 , 所以演员的表演也更像是生活剧 , 而没有我们在徐克程小东电影里能看到的那种铿锵孔武 。 武打动作也相对朴实 , 缺少那种杂耍式的奇观镜头 。
更重要的是 , 影片整体风格显得沉郁低沉 , 无论是陈家洛还是反派乾隆都少有那种情绪酣畅的爆发瞬间 , 这让典型的武侠片观众并不适应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她是少有的香港电影圈中的知识分子 , 你能看到她对于香港社会某些群落的关怀 。
这种品质你曾在方育平的《父子情》、张之亮的《笼民》 , 尔冬升的《癫佬正传》以及陈果的《香港制造》《榴莲飘飘》中看到 , 但能一以贯之坚持至今的 , 在香港电影圈除她之外 , 并不多见 。
他们也以身段灵活著称 , “打好这份工”的工具人心态 , 让他们能适应任何市场 ,早年他们屈就马来西亚等地市场 , 对于各地的审查体制并无怨言 , 在内地 , 他们也能迅速改变自己的风格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 比如刘伟强与林超贤成为内地最为知名的主旋律导演就是明证 。
这种灵活 , 也就导致他们相对缺少一种作者心态 。
许鞍华的特别之处在于 , 她本人在公开场合看起来比谁都姿势柔软 , 但在她的作品中 , 我们却能看到她低调的坚持 , 坚硬得像块石头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她还关注在香港主流视角之外冷僻的社会活动家 , 《千言万语》在香港电影中堪称孤例 。
在2000年后 , 在我们熟知的香港、九龙、尖沙咀之外 , 她将目光投向新移民偏远的聚居区天水围 , 《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 , 让我们看到常规视野之外的温暖与残酷 。
她似乎天然就对于那些左右为难的处境感同身受 , 也正是这种特质 , 让她的电影少有愤怒 , 而更多的是一种沉痛 。
她并不准备去谴责任何人 。
在《书剑恩仇录》里 , 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乾隆的手下留情:满人顽固势力对他的权位步步紧逼 , 而红花会等人也对他同样虎视眈眈 。 红花会的诸英雄 , 成了原教旨主义的革命者 , 他们只关心改朝换代本身 , 而并不关注到底谁能让整个国家国泰民安这样的基本问题 , 这群草莽的嗜血 , 让他的反扑从某种程度具有正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