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二 )


与许鞍华的不谴责相对应的 , 她也不喜欢去拔高任何人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影片最后 , 梁家辉饰演的老兵 , 步入那个早已不记得他们事迹的都市洪流中 , 这是香港电影中真正最有侠气的场景之一 。 所谓事了拂衣去 , 不留声与名 , 也不过如此 。
02
在电影形态上 , 它介乎喜剧与正剧之间 , 在对人物的态度上 , 它是既爱却有着清醒的洞察 。
当然 , 它的洞察不是张爱玲似的对于黑暗面的着迷 , 它更多的是对人性某种善意的调侃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与张爱玲的厌世相比 , 出身于辽宁鞍山的许鞍华有着一种东北人的根深蒂固的热情 , 在《女人四十》里 , 乔宏饰演的爷爷最后那句“人生是很过瘾的” , 既是电影的主基调 , 也应该是许鞍华人生的基本色 。
也因为此 , 片中那个不负责任花枝招展的小女儿 , 看着父亲在床上昏迷 , 有点厌恶地说要拔掉管子 , 影片也把它处理成了一个大大咧咧又不乏自私的人的口不择言 , 当最后父亲送给她一束花时 , 她丰润的泪水证明了她内心的善感 。
萧芳芳所饰演的儿媳妇 , 面对老年痴呆的公公 , 不负责任的丈夫 , 多愁善感的儿子 , 公司虎视眈眈的新人 , 以及新时代的高科技的挑战 , 她左支右绌 , 鸡飞狗跳 , 却不曾真正放下她的责任 , 那种良善和不忍让她走到了最后 。
这是真正的对人性的赞颂 。 它的美就藏在那些鸡毛蒜皮里 , 那些诗意也藏在日常的事物里 , 而奇迹也同样出现在这了无新意的重复里 。
痴呆的公公 , 将香港日常的花瓣错认成了南方罕见的雪花 , 这一误读是片中最美的场景:再辛酸乏味的日子 , 在另一个角度来看 , 也饱藏着某种不轻易示人的情意 。
这种人性的温暖 , 在她另一部更加日常化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达到了顶峰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与《女人四十》的强戏剧相比 , 这部电影显得相当平淡 。 它基本放弃了戏剧性的营造 , 它用日与夜作为时间间隔 , 串起了一个个波澜不惊的日子 。
但在这波澜不惊背后 , 是一个女人的无私与自尊 , 是她与另一个女人之间发自本能的相互扶助 , 是两个家庭那一言难尽的悲欢 , 是看似冷漠的面孔背后无法言说的感恩 , 是儿子在某一刻认知到了母爱的深重 , 以至发生了无声却重大的转变 。
静水流深 , 是这部影片的真正风格 。 一贯显得有些拘谨的许鞍华 , 在这部极低成本的电影里似乎全无了负担 , 于是就多了一种真正的闲淡 , 她惯有的拙重不见了 , 反而有了一种舒缓的轻盈 。
03
当然许鞍华电影中那声名卓著的敦厚 , 也是她电影的最大弱点 , 这弱点让她成了最不擅长拍张爱玲的导演之一 。
她拍摄了三部张爱玲电影《倾城之恋》《半生缘》 , 以及还未上映的《第一炉香》 , 第三部没看过不好说 , 但前两部显然都不算成功 。
其实香港导演中比她适合改编张爱玲的人不少 , 比如王家卫、比如许鞍华曾经的副导演关锦鹏 。
他们都善于处理情欲 , 而许鞍华 ,她的电影与性无关 。
王家卫似乎一辈子都在拍摄拒绝与被拒绝 ,他的人物都在失去或者被失去的阴影中顾怜自怜 , 他们都安然待在自己的痛苦中 , 那恒定的痛苦 , 显然比不确定的混沌更容易接受 。 王家卫对于时间异乎寻常的敏感 , 因为他深知人心流变的微妙 , 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无常是如此坚固 , 以至于他的电影人物情愿在那种一秒钟真情的回忆或者幻象中流连往返 , 而不在现实中前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