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三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王家卫是温柔的 , 那关锦鹏则是尖刻的 。
在当代电影人中 , 能够拿捏住这种劲道的 , 可能还可以算上编剧李樯 , 他的《立春》《孔雀》都有着与张爱玲精神同源的目光如炬与冰冷 。
而许鞍华太不狠了 。
在《倾城之恋》《半生缘》中 , 张爱玲原著里的那种分不清是算计还是爱情的混杂情感 , 被更多地替换成了温情 , 原著里那种如刀锋般的尖利 , 被替换成了一种温婉的悲悯 。 在张爱玲的原著里 , 对人性的剥析是显微镜和手术刀式的 , 而在许鞍华的电影里 , 她客气地避免揭开它们 , 以免显出那令人不适的血肉模糊来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于是极世俗与极高洁 , 极热闹与极冰冷 , 成了她作品的两个侧面 。 这两者相互映照 , 构成了她作品的主要张力 。 也正因为此 , 才会有《倾城之恋》中“死生契阔 , 与子相说 , 执子之手 , 与子偕老”的苍凉 。
而许鞍华的温吞 , 让那种世俗与纯洁之间那道触目惊心的天堑变得模糊了 , 于是那种市井与理想世界之间荡气回肠的波澜也就散佚了 , 那种繁华深处一瞬间的悲从中来也就一去不返 。
04
总体而言 , 许鞍华是个太容易原谅的人 。
她之所以那么容易原谅 , 在于她知道万物都有其源头 , 也正因为如此 , 她才如此愿意表现历史 。
我们能看到《书剑恩仇录》中 , 当陈家洛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反清时 , 会突然插入小时候前总舵主对他说的话:不管这个朝廷怎样英明都要反清 , 反清是不可置疑的绝对任务 。 这时 , 也就会生出一种宿命感 , 一种被命运规定的宿命感 。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 , 会突然插入 70 年香港女工在劳作的纪实画面 ,这些画面将观众从天水围日常的当下拉入历史的长河 , 正因为那些含辛茹苦却默默无闻的付出 , 才有了当下香港的繁荣 。 也因为此 , 你也就能理解鲍起静所饰演的母亲那种倔强却又自尊的生活态度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 , 让许鞍华有着一种不同于别的华语导演的宽容 。 她对历史的尊重 , 也让她在面对真正的历史题材时有着一种谦逊 。 如果说别的导演会努力地让观众相信他所讲的故事 , 那她似乎有一种要推开观众的冲动 , 这时她喜欢用间离的手法去阻止观众完全陷入这个故事 。
比如在《千言万语》中 , 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人在戏台上夸张的讲述 , 这种讲述严重地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 而在《黄金时代》中 , 这一倾向更加明显 。 无数萧红同时代的文化人 , 穿越时空 , 向观众讲述萧红的故事 。
在虚构的故事中 , 许鞍华会让人去探寻片中人之所以为那个人的历史 ,而在真实故事中 , 她则始终提醒观众她所说始终只是多种叙事中的一种 。
她尊重真相 , 所以不敢轻言真相 。
这背后 , 其实是她中西两种文化素养交战、交融的结果 。
西方的思维 , 是万物皆有答案 , 所以就有了她电影中那些近乎潜意识的人物前史镜头 。
东方的思维 , 是世界尽在混沌中 , 所以才有了她那些间离的处理 。
她游走在这两种思维之中 , 像一个游子 。
张爱玲|温吞的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却拍出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美
文章图片

香港另一个特别愿意处理漂泊这个主题的是陈可辛 , 但陈可辛更世俗 , 他的《甜蜜密》《双城故事》《如果·爱》 , 更多的还是一种透着几许唏嘘的爱情故事 , 而许鞍华的漂泊则更精神化 ,那是一种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怅然若失感和倦怠感 , 是一种失去精神原乡后的苍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