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理|今日批评家|金理:“新鲜的第一眼”与“生命的具体性”

编者按
创作与批评 , 如鸟之双翼 , 车之双轴 。 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繁荣 ,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批评家的付出 。 1998年 , 《南方文坛》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 , 至今已推介百余名批评家 。 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思力、灵动丰盈言说着“我的批评观” , 上百篇文章累积形成了一种敏感鲜活、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 。
现在中国作家网将这些文章重新集中推出 , 与大家分享 , 敬请关注 。
今日批评家
金理|今日批评家|金理:“新鲜的第一眼”与“生命的具体性”
本文图片

金理(拍摄时间:2008年)
金理 ,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 历史学博士后 , 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 著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青春梦与文学记忆》《同时代的见证》等 。 曾被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为“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 。 获上海2014年度“社科新人” , 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 。 获《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 。
我的批评观
“新鲜的第一眼”与“生命的具体性”
金理
文学批评在今天的尴尬 , 原因之一来自这个时代中阅读惰性的空前膨胀 。 这样的惰性要求文学批评提供判断(即福柯所谓“下判决的那种批评”) , 越直截越好 。 很多读者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 , 往往被惯性与惰性的阅读期待所腐蚀 , 人们急于在诗歌与小说中辨认出自己所熟悉的种种“现实”的符号和象征 , 而不顾及广袤的生活世界本身以及作者特异的发现与感悟 。 由此导致的情形往往有两种:其一 , 一旦自己的理解与作品的呈现有所差异 , 一旦那些符号、象征消失了 , 就不由分说地责难文学太“远离现实” , 他从来不反思这一现实是否是未经格式化的现实 。 其二 , 他往往会将作品的内容、表达塞进自己那个由阅读的惰性所制造的容器中 , 所有的文学叙事都能够被迅速地消费、转化、提炼为这个容器中的模式 。 他不会虚位以待地去欣赏、接受那独特的文学发现 , 只能为我所用地满足自己单调的胃口 。 这两种情况看似背向——文学对于他而言 , 一是太不能理解 , 一是太迅速地被理解——实质都是一样的 , 都陷足于那个僵化的惰性而无法自拔 。 在这样的时代中 , 我更愿意保持一颗虚空灵动的心 , 以这样的心去承接、感悟文学作品复杂的审美肌理 , 兴许能更加体贴入微、更富创造性 。
这颗“心”在20世纪初鲁迅的笔下被描述为“厥心纯白”“白心”(其反面则是“精神窒塞”的“伪士” , 参见《破恶声论》) , 两个概念都来自《庄子》 , 结合鲁迅的语境可以理解为:“纯白”“白心”是为了鼓励执着于内心的真实状态并真率地加以表达 , 摆脱僵化的说教制约或貌似强势的“众数”的意见 。 这不仅是强调声发自心 , 鲁迅更是在张扬“白心”中涵蓄的自由畅达的想象力 , 以及原初性与创造性交相激荡的精神能力 。 由此看来 , 这一概念当是中西思想资源会通的产物 。 比如儒释道三家都讨论的“初心” , 李贽揭举的“童心说” , 袁枚《随园诗话》中标示诗人的“赤子之心” 。 倘若转向西方 , 首先想到的是尼采 , 他认为哲学家须有“初次(有创始性地)看察事物”的特性 , “他不让种种观念、意见、书籍插在自己与事物之间 , 他的天性未受俗见的污染 , 他永远保留着看事物的新鲜的第一眼”(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 批评家同样应该具备以“新鲜的第一眼”看待事物的能力 。 当然尼采还说过 , 没有赤裸裸的现实 , 只有不断被解释的现实 。 现实一旦进入人的视野 , 就不可避免地落入纷纭的“观念、意见”的网络之中 , 它们还会按照各自的权力关系结成相对稳定的“解释的循环” , 永葆“新鲜的第一眼”何其困难 , 没有人可以宣称自己是从“白板”开始面对生活、世界的 。 倡导“新鲜的第一眼”是说 , 我们至少可以尽量拒绝陈词滥调和僵化的文学教养灌输的符号 , 从文学的“名教”中逃离 , 重新置身于“陌生”的文学作品中 , 置身于新鲜的具体事物中 。 文学批评应该是创造的、个体的、直接的 , 在时间中开放、流动 , 目击本源 , “语语都在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