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织物;丝绸;祭祀坑|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丝绸的发现及其意义( 五 )


早期的丝绸来之不易,由此得到的丝绸也不会是普通的织物,丝绸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祭服 。
《礼记·月令》云:“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明躬桑亲蚕所得之丝主要是供郊庙祭祀之服 。
《礼记·祭义》中更详细地记载了养蚕献茧的仪式,“岁既单矣,世妇卒蚕 。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 。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 。古之献茧者,率用此与 。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子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 。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
《礼记·祭统》云:“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王后夫人,莫非蚕也 。身致以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
上述史料说明丝绸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事神明的祭服必须用丝绸,而且必须用亲蚕亲缫所得之丝制成祭服,方能体现虔诚恭敬 。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高台立人像,服饰繁纹满饰,纹样构图对称工整,应为在丝绸面料上刺绣或印绘所成 。其中最外层礼服饰有四龙,龙纹两两相背,龙首上昂,龙爪紧握为拳,龙翅高展 。龙首向上的卷龙即衮,饰有衮的礼服即王者之服衮衣 。《说文》云:“衮,天子享先王 。”《周礼·司服》也说“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 。立人像身着衮衣,具有王者身份,立于高台之上,手握神器,又具有巫者身份 。这尊仿真人大小铸造的立像,应是描摹一位身着“衮衣绣裳”丝绸华服的领袖主持隆重祭典的场景 。
三星堆;织物;丝绸;祭祀坑|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丝绸的发现及其意义
文章图片
图7青铜立人像纹饰拓片
与此类似的是,丝绸也作为祭祀时用的物品,如帛书或帛画,其用意应是把丝绸当作是一种载体,把其上所书画的内容传达到另一世界 。帛书也用于书写两国之间的盟书 。中国有一句成语“化干戈为玉帛”,这里的玉和帛均是书写国书的材料,写后或埋入地下或是以火焚烧,表示可将盟誓要义上达于天 。采用免疫学技术,在4号坑灰烬层中检测到非常强烈的丝素蛋白信号,说明此处曾经焚烧过大量丝绸,也表示丝绸在祭祀语境中的另一种功能 。
因此,早期丝绸主要是事鬼神而用之,在祭祀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 。后来丝绸也可以用于尸服,也就是人死了入殓时,穿着丝绸必然会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 。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证据,《礼记·礼运》载:“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 。”麻布用于生前服饰,丝帛主要用于尸服 。
春秋战国之后,丝绸的生产量越来越大,人们对丝绸那种神秘感也越来越弱 。同时,中国社会也逐渐从早期天人合一的巫术世界里走向一个以礼制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养老亦逐渐多用丝绸制成常服 。《孟子·梁惠王》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能是同样的意思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 。
其实,不仅仅是丝绸,蚕和桑也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蚕是自然界中变化最为神奇的一种生物,自古至今仍让人们感到惊叹不已 。蚕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变化,这种静与动之间的转化(包括眠与起)使人们联想到当时最为重大的问题——天地生死 。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成幼虫就如生命的诞生,几眠几起犹如人生的几个阶段,蛹可看成是一种死,原生命的死,而蛹的化蛾飞翔就是人们所追想的死后灵魂的去向了 。《博物志》云“蛹,一名魂”,正是此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