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识$明清官造宣德炉集萃|中贸圣佳2021秋拍( 四 )


而此炉底“皇帝行宝”满文篆印,为清宫二十五方御宝之第九。乾隆十一年,乾隆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厘定二十五方御用宝玺。乾隆十三年,又将其中二十一方宝玺,统一为左清文篆字,右汉文篆字的形式。此炉底款“皇帝行宝”,即是乾隆十三年敕定的清篆书体。据《交泰殿宝谱》,其为“以颁锡赉”之用,据此亦可推测,本件钵式炉,可能为乾隆帝赏赐寺院的佛器,等级甚高。
本品形制特别,且等级甚高,可资参照的存例颇为罕有。北京瀚海2005年春季拍卖中,曾释出一件“清乾隆铜鎏金高浮雕云龙双耳炉”,其形制与本品十分相近:上下设浮雕莲瓣,饰高浮雕双龙戏珠开光,底款正中为“养心殿精鉴玺”,环绕“诞膺天命,农用八政”汉、满、藏三语诗文。其于2005年以555.5万元成交,后又于2008年中贸圣佳春拍中以739.2万元高价成交。此式钵式炉在当时应铸有数例,并分设于各处佛堂之中,而本品底款所铸圣祖御制文中,提及的顺治御题“敬佛”碑,至今仍立于万安山法海寺中,古今相映,更显难得。
款识$明清官造宣德炉集萃|中贸圣佳2021秋拍
文章插图

款识$明清官造宣德炉集萃|中贸圣佳2021秋拍
文章插图

参阅养心殿精鉴玺“款浮雕双龙戏珠环耳钵式炉
款识$明清官造宣德炉集萃|中贸圣佳2021秋拍
文章插图

971清早期 翠微山房款蚰耳炉
款识:翠微山房
口径:11.7cm高:6cm重:1331.5g
RMB:800,000-1,000,000
炉为蚰耳簋式,作侈口平沿,束颈下出鼓腹,至底内收,下承外撇圈足。炉身两侧置一对蚰耳,双耳线条上丰下敛,拱出颇多,使炉身重心提升。整器形制十分周正,线条收分明显,承明炉遗韵,赏之有仪轨端庄之质,尤具清雅素净的风格。炉身有漆古遮覆,其色近于猪肝紫,金灿铜色自皮下隐隐透出,更具古雅气质。炉下外底正中开框,落“翠微山房”四字楷书方款,字形结体清丽,顿笔、捺脚皆甚有度,更为整炉增色不少。
翠微山房为清室皇家园林静宜园中的一处建筑。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在香山建成行宫用以游赏、驻跸。乾隆八年,乾隆帝游幸香山行宫,喜不自胜,遂在原行宫的基础上修葺、扩建,后赐名静宜园,并题署静宜园二十八景,不仅为之逐一作诗,更数次命内廷画师绘制静宜园二十八景图,以记山中胜景。翠微山房,即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中“雨香馆”内的一处建筑。
自乾隆以至嘉庆,翠微山房都是常受皇帝游幸的山中别院,且备受乾、嘉二帝青睐。乾隆帝曾两次为翠微山房题诗,言中对此处小景颇为自得:《题翠微山房》:“雨香馆里山房,翠微深处构堂。昨朝已过则置,今日方来未央。山云四面正蔚,膏泽一尺其滂。特是祈年劼毖,宁惟玩景徜徉。”
【 款识$明清官造宣德炉集萃|中贸圣佳2021秋拍】《翠微山房有会》:“山翠自万古,道心日惟微。两似不相涉,试言其庶几。解者称平处,得名所由依。平则近乎道,而山实无私。故每临山房,克己以为期。”
从诗中看,乾隆帝来此处赏云山雨景,又时常来此散心,体悟自性。甚至对“翠微山房”之名,亦有自己独到的领悟,足可见其对此处的喜爱。嘉庆帝亦多次在御制诗中,谈及翠微山房之妙景。
与此相称,清代宫廷的档案中,同样十分频繁地提及翠微山房,如乾隆五十二年档案中记载:“(内殿交)青玉炉瓶盒一分,擬在翠微山房明间香几上换安,换下宣铜乳耳炉一件”。类似于翠微山房添换陈设文玩的记载甚多,可见多有珍玩雅设陈设于此,以供皇帝来山房游幸时赏玩。此件蚰耳炉,即应是陈设于翠微山房香几上的皇家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