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敏感 , 并不是业内人士敏感 , 是由于东方文明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 , 产生公众认知能力的提升 , 导致普罗大众的觉醒和敏感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这种敏感的发声者是年轻人 , 是90后、00后 , 他们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 , 没有过去遗留的思维惯性 , 年长一点的人可能早就见过了 , 觉得这次发生的事情跟以前一样 , 司空见惯 , 本该如此 。 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些经验 , 看到这个现象觉得很错愕 , 因为从一个平视世界的正常人视角来看 , 从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朴素审美来看 , 被描绘成这种形象 , 都会有一种被攻击的感觉 , 他们反问 , 为什么要接受一个不属于我的形象?为什么要承担一些不该承担的东西?
本文图片
“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在2017年被拍出高价
这种年轻人的内心感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 , 在东西方动态博弈的过程中得到了激发 ,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 他们的声音能够被放大 , 更易于得到共鸣 。 如果在之前的历史阶段 , 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感受 , 发出这样的声音 , 可能也会被湮没 , 无法激发更多人的共鸣 。
观察者网:可能在李小龙那个时代和环境中 , 他发出的声音就没有在当时激发那么大的回音 , 但是现在 , 我们看到许多分析文章都提到了李小龙 , 这似乎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回音 。
“我觉得美国应该展示真正的东方文化 , 你自己看看兄弟 , 美国剧里中国人都是长辫子像猴子跳着 , 被美国人追赶着快快 , 眼睛还要弄成斜眼 , 我认为这是非常过时的 。 ”
——李小龙
卢晓:李小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直面这种冲突 , 他当时作为一个东方人 , 站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最强大国家的文化中心 , 可以说是站在漩涡的正中间 , 比我们今天的感受更深 。 当时他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 , 我认为能够证明两点 , 第一 , 他不糊涂;第二 , 他非常有勇气 。
本文图片
李小龙1971年接受采访画面
当时去美国的中国人 , 包括大量全世界其他民族的人 , 很多就变成了依附者 , 他们第一步是按照西方(给某个民族)设计的文化形象 , 100%地改造自己;第二步是被改造后 , 再以自身被改造后的形象反过来影响他的母文化 。 第一步是被同化 , 第二步是变成工具 。
以这样的标尺去观察李小龙 , 首先 , 他不糊涂 , 拒绝同流合污;第二 , 他有勇气发声 。 有些海外华人虽然也不糊涂 , 不同流合污 , 但是他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利益 , 就选择沉默 , 这是很多海外华人的普遍状态 , 据我观察 , 第一代海外华人大多是不糊涂的 , 但第二、第三代就说不定了 。
当然以前肯定也有华人选择发声 , 但是李小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 , 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和平台 , 他在采访时表达的观点可以被镜头记录下来 , 可能当时没有引起多么大的关注或反响 , 但在近半个世纪以后 , 又被明眼人发掘出来 , 这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 , 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
观察者网:但今天 , 李小龙当时就评论为“过时”的事情 , 还有人在做 。
卢晓:是的 , 比如说这些海外的广告公司找一些中国女孩子来拍 , 有的当事人发声喊冤 , 在我看来 , 这多少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 , 当事人自己当时难道没有感受吗?他可能为了挣这个钱 , 就装糊涂了 , 这就是个人选择 , 这样的工作 , 有人愿意做 , 有人不愿意做 。
- 网络|【爱伦“混”世心语】面对八风的历练
- 千手观音|面对震撼世界的千手观音,肖央不解:为什么800多岁修复得像18岁
- 直视|成长就是无数次直视人性,三观崩塌,信仰挫败,如履薄冰,最后坦然面对,不悲不喜
- 刘禹锡!刘禹锡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生活虽然不如意,但是也要坚强地去面对
- 青岛市|职场上面对裁员,就这么做!
- 迪通拿!如果你也有劳力士梦,面对水鬼和迪通拿的时候该作何选择
- 诗人@一首写分手的唐诗,告诉你如何面对分手,惊艳了千年!
- 招聘|努力付出就会有所回报,面对职场危机,属羊人临危不乱力争跨越
- 卫青@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 肃州|人到中年,面对最复杂的亲戚关系,需要谨守这三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