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日|“寒林钟馗”,从祛疫迎新到诗意文士的转变( 四 )


历日|“寒林钟馗”,从祛疫迎新到诗意文士的转变
文章图片

图10传元人 , 《天中佳景图》 , 轴 , 绢本设色 , 108.2x63.5c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文人眼中的诗意钟馗
新年对钟馗祈福的期待 , 在文人画的领域中 , 衍生出的则是《寒林钟馗》的画题 。 从审美趣味上而言 , 《寒林钟馗》具有五代“寒林图”的古意 , 又具有文人画特有的诙谐之意 。 “钟馗出行”系列多为无时令元素的背景 。 至明清之际钟馗像同时用于新岁和端午 , 配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 钟馗在图像中开始被置于山水之间 。
从文献来看 , 《宣和画谱》卷十一中载 , 五代董源曾作《寒林钟馗图》和《雪陂钟馗图》 , 但没有实物流传 。 学者卢素芬曾对文徵明(1470—1559)的《寒林钟馗图》(图11)进行了研究 。 她注意到 , 《清河书画舫》曾载文徵明收藏过李成的《寒林图》 ,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明代谢时臣(1487—1567)的《仿李成寒林平野图文徵明题长歌合卷》 。 谢时臣曾在1534年以一件李成的《寒林图》向文徵明索题 , 然而此作在归还予谢时臣之后 , 不幸遭毁 。 为弥补此缺憾 , 谢时臣遂在得此跋十一年后 , 为文徵明的长题配了一件“寒林平野图” , 并且将书画合裱为一卷 。
文徵明在1536年为《寒林图》的题识中写道: “谢思忠以此纸索书二年矣 , 今日稍暇 , 为录此诗 。 ”据卢素芬考察 , 在该画留置之后 , 文徵明创作了诸多与寒林、雪景相关的画题 , 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仿李成寒林图》(图12)、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寒林钟馗图》(1542)等 , 此外《空林觅句图》(1545)(图14)也有此种画风 。 这种对空间感的把握 , 使文徵明在八十岁创作《古木寒泉图》(1549)(图15)时 , 画出枝繁叶茂 , 错综复杂的树木 , 形成老辣而强烈的个人风格打下了基础 , 此种风格与一般认为文派的淡雅视感 , 如《江南春图》(1547)(图16)等相比 , 要雄强许多 。 从画面来看 , 《寒林钟馗》与文徵明所绘制的诸多寒林场景 , 主要有两个特点 。 首先是纵深交错的空间感 , 树木均为乔木 , 无叶的鹿角枝交错 , 在画面中暗示出深远的三维空间 , 这与元代文人画中常见的一江两岸完全不同 。 第二是远景中往往出现暗示空间的云气 , 进一步拉远空间的纵深 。 学者指出 , 这与藏于台北故宫的传李成的《寒林图》(图13)画法如出一辙 。 此外 , 因《寒林钟馗图》的款识为: “寒林钟馗 , 甲午除夕戏作 。 ”卢素芬在文中提到林柏亭教授的观点 , 认为甲午年正是文徵明从北京归来十年 , 在翰林院受到冷落和排挤后所抒发的人生感叹 , “寒林”与“翰林”同音 。 不过 , 画中的钟馗虽然一身白衣 , 袒露胸怀 , 却并无落魄之状 , 反而面露温和的微笑 , 左手臂夹着笏板 。 与其说是抒发内心的不平 , 不如说是离开尘世 , 寄情山水后超然的精神完满 。 值得注意的是 , 吴门笔下的“寒林” , 没有早期宋画家笔下的萧瑟感 。 部分虽也采用蟹爪画法 , 但更多地作鹿角画法 , 形成新的样貌 , 这或是由于地域的差别造成的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不同 , 或是地域审美与创作中的风格延续 。
历日|“寒林钟馗”,从祛疫迎新到诗意文士的转变
文章图片

图11明代 , 文徵明 , 《翰林钟馗》 , 1535 , 轴 , 纸本浅设色 , 69.6x42.5c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历日|“寒林钟馗”,从祛疫迎新到诗意文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