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林清玄,号称“小资教主”,与刘墉其名!琼瑶他散文不过尔尔

死生亦大矣。中国人的礼仪传统,是“逝者为大”,而文人的习气,也是往往要吹捧下过世前辈,不管此前有着怎样的成见。所以,前些日子,岛上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一旦遽然辞世,社会纷纷赠谥美显,尽其哀荣,自然属于极具中国特色式的应当。佛学$林清玄,号称“小资教主”,与刘墉其名!琼瑶他散文不过尔尔
文章插图
林先生是岛上著名文人。他经历坎坷,终年65岁,创作生涯却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诗歌、评论和剧本之间,尤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可踞当代中国作家中最高产之列,在其中也必有一席之地。而今他独自远行于冥寞,耳目所及尽是高度称颂, 是真悲切也好,是消费逝者也罢,我都以为是顺理成章的、极好的送别方式。只是,“修辞立其诚”,纪念其人,与文章评定终究是两回事。其人不论,倘若只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对其文字谈几句看法,不要一味人情客套式的含糊,即便有那么点不恤人言,只要是求实的,未必不是更见尊重的荐悼之举吧。佛学$林清玄,号称“小资教主”,与刘墉其名!琼瑶他散文不过尔尔
文章插图
与林差不多同时“登陆”的台湾散文作家刘墉文学评判的历史法则是残酷而公正的,对一位已逝作家,现在的再多吹嘘之词,都无法在更悠长的时光里瞒天过海。实际上,更加坦白地讲,大概是为人气性、及阅读趣味使然,我一向不大喜欢林先生的作品,最起码是疑信参半。古人有句常言,“不得不同,不敢苟同;不得不异,不敢立异”,所以有些实话敢公违众议,冒昧言之。>林先生采访人员出身,30岁之前,一直托身报馆,是非常成功的报人。这个职业及其特性,我以为是理解林先生作品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正是馆职生涯,让他师友圈皆一时俊彦,同时笔快如风,作品也以脍炙人口的小品为主,流利爽快,但模式化严重,也乏深度。佛学$林清玄,号称“小资教主”,与刘墉其名!琼瑶他散文不过尔尔
文章插图
林清玄先生作品之一现今台湾有头脸的作家中,林先生的来历算是最“微贱”的了,他后来得以卓然成名,完全是自己挣扎力学的结果,非常不容易,也让人礼敬。他出身高雄乡下,是真正的底层,父母纯是不识字农民,饱受饥饿折磨,后来上大学也不过一专科学校。他自己说,当年拼命写作,只不过觉得“馒头都是很珍馐”,文章能换真是美事!和并世文苑中人比如余光中、董桥等再落魄也是读书人家世比起来,真有巨大的差距。因了家学及名校入学等经历,当代台湾作家,多文化修养较高,腹藏较丰,如果不是因为采访人员职业的阅历、锤炼、广收杂取、见贤思齐,林先生的作品应该要比现在浅薄平庸的,要与这些人抗衡难度也要大很多。1972年,林先生19岁,就开始进入《奔流杂志》、《新闻人》等杂志,为了谋生无日笔耕或辍,文辞与才华都得以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他那时,不过文坛无名小辈,但交往是极其广阔的,古龙的狂饮酒友,梁羽生的座上之宾,李敖的榜中密友,龚鹏程的呼引朋伴,举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落拓文人、疏狂学士,他都可以倾盖如故。佛学$林清玄,号称“小资教主”,与刘墉其名!琼瑶他散文不过尔尔
文章插图
比起文章,我甚至更喜欢林先生的书法这样的职业,在他年轻时代所给他带来的热闹、气场和信息, 显然可以互相激荡发展出更多元的东西来。大概也因此熏染,他此后写出了那么多的作品,但特征和风格在此时几乎就已经定下基调:兴趣驳杂广泛,最高深的佛学与最世俗的剧本可以出入无碍;作品布局清一色新闻报道一般的小巧而圆通;文字谋篇的血脉富于文人雅趣;遣词造句讲究轻灵脱俗,内容题材则几乎都是怀春、思慕、诗情画意、感天悲地的范畴。总之,什么都和“粗野”相对,往着“雅”道一路狂奔。总体而论,这是彼时甚至当下城市少男少女们,都最喜欢的美文格调,也所以在那个时代,林先生可以和琼瑶、刘墉、罗兰等“小品小语”作家一起,成为华人读书界最畅销的作家,一纸风行于两岸三地吧。在20年前,他的文字,确实是不错的高级鸡汤,作为中学生用功的课卷,也是恰如其分的,对时下浮躁的人群也不啻为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