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1922,文学奇迹之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1922,文学奇迹之年】【编者按】100年前的1922年 , 是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代 。 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 , 摧枯拉朽 , 势不可挡 , 彻底批判了旧文学 , 开创了一代新文学 , 促成了一众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 那一年 , 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的名义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诗社湖畔诗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也在那一年出版;鲁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胡适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 第一次以“史”的角度尝试研究现代文学 。 而在那一年 , 老舍刚刚走上文学道路 , 创作了《小铃儿》等短篇习作;沈从文则从湖南来到北京 , 准备开启他崭新的文学生涯……
彼时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 , 离不开世界文学的滋养与启发 。 而这一年 , 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迹之年 。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T.S.艾略特的《荒原》两部巨著 , 注定了这一年的异彩纷呈 。 然而 , 1922年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它们 。 BBC日前发文 , 介绍了1922年这一年所出版或出现的伟大作品和作家 , 并把这一年称为文学的奇迹之年 。
弗吉尼亚·伍尔夫|1922,文学奇迹之年
本文图片

《尤利西斯》
弗吉尼亚·伍尔夫|1922,文学奇迹之年
本文图片

《荒原》
在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的时代 , 人们很容易认为 , 没有人比我们更艰难 。 但100年前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 。 当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流感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 欧洲的社会秩序也被颠覆了 。 即使在这些灾难性事件发生前的几年 , 汽车、飞机和第一批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日益科技化的繁荣社会——对于出生在19世纪的人们来说 , 它们的革命性不亚于互联网对于如今的我们 。
而对于灾难 , 作家和艺术家的反应是寻找一种方式来重塑他们的作品 , 要么是奇异的不可控制的方式 , 要么只是更真实地描绘它 。 如果这个世界是混乱且令人不安的 , 那么音乐、美术和文学也一定是如此 。 跨越几十年的现代主义时期 , 给我们带来了贝尔格和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 , 以及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绘画 。
在文学上 , 1922年被视为文学的奇迹之年 , 在那一年 , 它迎来了取得突破的最佳时机 。 这一年里值得铭记的是在2月 ,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的首次出版;以及T.S.艾略特(T.S. Eliot)的长篇诗作《荒原》(The Waste Land) , 它于10月出版 。 这些作品在风格、规模和雄心方面都是前所未见的 。
这两本书有许多共同之处 。 《尤利西斯》描绘了都柏林人一天的生活 , 细致到卧室和浴室里;《荒原》则描述了战后欧洲的凄凉景象 。 这两本书都突出了其创新的风格 , 每一页都彰显了作者的个性和非凡的智慧 。 他们采用了拼贴的方法 , 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组合他们的文本 , 并且都做到了雅俗共赏 。
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晦涩难懂 , 但充满了人人都能欣赏的优美传统的文学语言 。 乔伊斯和艾略特都知道该如何取悦和挑战读者 。 这不仅是它们在当时富有新鲜感的原因 , 也使它们在后来的岁月里被人们反复阅读 。
因为像《尤利西斯》和《荒原》这样的作品 , 1922年改变了读者对文学的看法——诗人W.H.奥登(W.H. Auden)后来说 , “气候”已经改变了 。 这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 经过这一年 , 一切都会截然不同 。 然而 , 当我们庆祝这两座现代文学丰碑的百年纪念日时 , 如果眼里仅仅只有它们 , 那将是遗憾且危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