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刘先银经典点说:董仲舒《春秋繁露》《易经》阴阳五行的时空数字形成阴阳图解( 五 )


调养身体 , 先养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 , 以生长收藏 , 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 , 以生喜怒悲忧恐 。 ”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 , 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 , 是指大自然的五行 。 《黄帝内经》中用五行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 指明人体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火、木、土、金、水五种属性 。 五千年来五行理论被中医简洁明朗地传承着 , 并用于实际的医学中 , 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 , 均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研究 , 五脏五行理论成为中医辩证论病的一种基础性理论 。
五行是个抽象的概念 , 并非具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和可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 , 而是构成万物的质地和用料 , 以及其运行所产生的自然界万般物象的变化 。 天之五行与地之五行共同解释了宇宙万物万象的生成和变化 。 大自然的变化 , 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 , 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 。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得出五脏之间同样会相生相克 , 也就是说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 , 其他脏器就会受到牵连和伤害 。 当某个脏器机能特别地不足 , 就破坏了整体和谐 , 失去了平衡 , 形成了疾病 。 若在短期内不能治愈 , 其就会变成慢性病而进入五脏相克的恶性循环中 。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五藏者 , 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 ,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 ”
气、血、精、津、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 是人体器官能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 所谓五脏 , 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泄的 , 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 , 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 六腑 , 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 , 而不是加以贮藏 , 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 , 但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 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精神、魂魄的仓库 。
1.心为君主之官 , 统摄和主宰其他各脏器和物质 , 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 心与受盛之府的小肠相合 , 二者经脉相连 , 故气血相通 , 共同调摄人的气血精神 。
2.肝是心的助手 , 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 , 协助脾胃消化 。 肝主疏泄 , 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 肝胆相合 , 肝属里 , 胆为表 , 肝胆功能正常 , 则血有所藏 , 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
3.脾为仓廪之官 , 胃为五谷之府 , 二者通过气的运动 , 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各种物质 , 然后完成消化、吸收和营养运输的过程 , 是气血生化之源 , 故为后天之本 。 “脾统血” , 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 , 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
4.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 , 又能宣发肃降 , 通调水道以温润全身肌腠皮肤 。 肺为宰相之官 , 协助君主心 , 调节气血运行 。 大肠为传导之官 , 通过经络与肺互相络属 , 构成表里关系 , 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
5.肾藏精 , 主骨生髓 , 为先天之本 , 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 。 若肾中精气充盈 , 就会身体强壮 , 筋骨坚强 , 精神饱满 , 牙齿坚固 , 头发黑亮 。 肾与膀胱相表里 , 膀胱的气化功能 , 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 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
五脏六腑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血、精、津起着生、长、化、收、藏的作用 , 所以一定要善养脏腑 , 让我们体内的气、血、精、津充盈平衡 , 才能健康长寿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 , 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 , 浊阴归六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