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从电影到品牌,还差多少个《熊出没》( 五 )


而迪士尼的发展历程中 , 屡屡发生的品牌并购 , 实际上也是在细分不同的受众群体 , 皮克斯面向的是白领、尤其女性白领用户 , 卢卡斯影业的《星球大战》面向白领男性 , 漫威则主打青少年用户 。
品牌|从电影到品牌,还差多少个《熊出没》
文章图片

《熊出没》的用户分众策略 , 恰恰是将用户定位更精准更聚焦的一种方式 , 这对于单一品牌下的受众形成社交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 尚琳琳提到 , “我经常在电影评论中看到一些人说 , ‘我今年18岁、19岁了 , 我还在看《熊出没》 , 我正常吗?’我们发现这个趋势是慢慢变好的 , 很多观众在下面回复‘我20了’ , ‘我30了’ 。 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觉得现在还看动画片不好意思见人了 , 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 , 慢慢接受它是一个全年龄化的品牌 。 ”
“熊出没”在电影品牌上的探索 , 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具备极高的借鉴意义 。 在张昭看来 , 电影有三张大牌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商业类型电影、流量电影 。 而品牌电影 , 其实是电影的第四张牌桌 , 其本质是让电影成为分众文化IP的品牌媒介 。
不难理解 , 当今的电影如果只是从娱乐的维度和游戏、短视频等形式竞争 , 并没有太大的核心竞争力 。 但电影更重要的价值在于 , 其能承担的内容深度和文化属性 , 是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所难以比拟的 , 这有助于为品牌贴上身份标签 , 使品牌受众之间形成更深层的文化认同 。
试图打造“唐探宇宙”的陈思诚 , 也有过相似的见解 。 他曾提到 , 并非所有的爆款内容都拥有适合做成品牌的属性 , 而对于一些有潜力的IP , 像“唐探” , 则可以有意识地向游戏、网剧和衍生品等维度拓展 , 为电影从IP变成品牌提供了可能性 。 更超前一点的理解在于 , “比如说我看好了一个玩具的东西 , 可能为它做一个合资公司 , 然后把玩具做成电影 , 反向推动创作、从产业端倒推创作 。 ”陈思诚曾对眸表示 。
品牌意识先行 , 与以已有的电影内容为蓝本建立品牌的思路相比 , 前者更有机会打开电影产业的商业天花板 。
品牌|从电影到品牌,还差多少个《熊出没》
文章图片

毕竟 , 品牌对电影最直观的作用 , 就是建立起强大的观影驱动力 。 电影是先付费再体验的服务 , 观众在踏入影院之前 , 能参考的内容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 所以品牌能成为重要决策依据;当电影拥有品牌之后 , 其质量无需万里挑一 , 只需要保持在水平之上 , 就能展现出强大的票势能 , 《熊出没》《唐人街探案》的票成绩都是最好的证明 。
而每年600亿的市场空间 , 也让票这单一的收入模式看到了天花板 , 尤其在之后 , 市场的不稳定性更是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 但品牌能放大电影的意义 , 通过电影去宣传品牌 , 再从更多元的收入渠道实现营收 , 以反哺电影内容的生产 。 稳定收入 , 提高上限 , 对电影产业来说 , 品牌是从根源上解决行业未来的大方向 。
《熊出没》作为目前国内品牌电影思路下打造的最成功案例 , 从它的品牌建设历程中 , 或许能让产业找到未来系列化电影进一步探索与升级的经验 。 在尚琳琳看来 , 今年虽然已经是《熊出没》IP的第十年了 , 但还在上升期:“米老鼠90多岁了 , 哆啦A梦53岁了 , 皮卡丘也27岁了 , 我们觉得只要一个IP不断的保持创新和优秀的质量 , 你的生命周期可以很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