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后世的《道德经》版本,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五千言》相比,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使老子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
其中仅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更改就达100处之多。
汉高祖刘邦
第一处篡改,它的名字可能是错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分为甲乙上下两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传世版《道德经》,这名字一听就是满满的儒家的味道,一上来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品德。
《老子五千言》在这两千年间被大量篡改。
现行的《道德经》版本,就是小孩,也能背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


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
然而根据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五千言》“道经”部分与现在的《道德经》相比,有所不同。马王堆帛书中写的则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因为在西汉的第二位皇帝叫刘恒,按照古人避皇帝讳的传统,也就牺牲了《老子五千言》原文,将“恒”换成了“常”。而就是这一字之差,传达的意义可是千里之谬。
“非恒道也”的“恒”字表达的是,世间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一直在变化。年有四季更替,草有枯荣,人有生死,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常”与“恒”字的区别,就把老子的哲学完全曲解了。
再举例一处篡改,传世版《道德经》写道“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的雕琢,才能做成器具。这里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者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都比较晚。


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坚持努力不放弃,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而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写的则是“大器免成”。
这一处的篡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积极入世”,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就是让你活到老学到老。就算是七老八十,也要有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宏图大志。
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的本意是:人才的形成过程不用过多干预,真正能成就大器的人,他顺应自然便能成才。
而今本《道德经》则是强调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很强的人为干预的意味在其中。
如此一来,还是能够看出,道儒两家爱后来经历了一番博弈,从这一处改动中看到后来《道德经》的多处篡改,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服务于儒家学说。


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近几百年来,由于传世本《道德经》和《老子五千言》原版内容差别越来越大,加之又受到了儒家学派的竞争打压,很多古今儒派学者给《道德经》的“无为之学”带上了不上进,消极回避问题的歪帽子。
随着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人们才发现,《老子》根本就不是无为之学。
帛书《老子五千言》中,有83个“无”,5个“無”,而传世本《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淹没了老子区别定义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书《老子五千言》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