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何以中国?答案在此!( 三 )


汉字中国:皿方罍、商鞅方升、书法艺术
本展中的所有器物上,总有一样东西形影不离,那就是文字。两件商代刻辞龟甲和一件刻辞牛骨上记录了商王祭祀先祖和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战争、祭祀、田猎等事宜。作为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汉字,甲骨文是研究早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资料。汉字自发明之日起,便以自成一派的表意系统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也孕育出中国的哲学思想。
由甲骨文所开创的中华文字系统不断演进,不仅成为记录历史文化最为重要的手段,而且越来越成为凝聚中国人思想与情感的最佳表意符号。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器盖上有六个字“皿作父己尊彝”,由此我们知道了它的主人。1919年,皿方罍于乱世重见天日,然而,器身与器盖却离散近九十年。2014年,湖南人用“众筹”的方式,以2000余万美元洽购器身回国,最终让国宝合体。
“节”是古代一种凭信物,相当于后来的文书。来自安徽博物馆的鄂君启金节令人惊艳。两件器物以竹节造型,青铜铸造,其上满饰错金篆书。稍短一件叫“车节”,相当于“陆路通行证”;稍长为“舟节”,相当于“水路通行证”。从铭文“为鄂君启之府商铸金节”可知,楚怀王为封君鄂君启专门铸造,供其经商之用。金节的出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已经发展至较高水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此前的商鞅变法,所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实现统一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为秦孝公十八年商鞅担任大良造时所铸,是秦国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升呈长方形,一侧有中空柄,其余三侧及底面皆刻有铭文。底部铭文为秦代加刻的秦始皇诏书,证明此升连续使用一百二十多年,是秦始皇法令的标准参照。与此相应的“云梦睡虎地秦虎简”,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实物。墨书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方面,对此后各代的律法及政务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毫无疑问,古代书画最能体现文字的演变与发展。虽然本次展览中出现的作品由于受室内灯光及温度的限制,全部为复制品,但仍可以循着图上的线索找到中国人以书画见证历史和表达内心感受的清楚脉络。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记录了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这是汉藏民族交往的重要时刻。中国画擅长用线条刻画人物,这与书写所用同一种工具毛笔息息相关。五至六世纪的中国画家开始思考自然风景与人物的关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为我们研究早期绘画如何表达诗赋的叙事意境和处理山水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时的山水与人物比例失调,体现出魏晋及南北朝时期“重人物轻山水”的状况。
山水画的发展至隋唐时期才出现了根本性转变。隋代的展子虔在《游春图》中开始以大自然为主角,人物渐成点缀。青绿山水是唐代在人物画繁盛时期另一个成熟的画种。而传为元代倪瓒所绘《狮子林图》标明了文人画的真正崛起。此作曾长期存放在清宫养心殿之中,为乾隆皇帝经常展玩之物。画心、前后隔水及拖尾处留下了他的多段题识。其中的引首部分他题写了“云林清閟”四个大字,透露出帝王向往归隐山林的心迹。图中描绘了一处园林,假山堆叠,树木掩映,厅堂建筑数处,一派清幽。由画幅右上方倪瓒题跋可知,这是他与友人赵原的合作,时间为13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