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范蠡:打通政商二脉的兵家奇才( 六 )


范蠡在齐国经商,没过几年,就积累起巨大资产。一向重商的齐国人听说后,就任其为相。老来当益壮的范蠡为齐国效力没多久,就喟然长叹:“经营则致万金,居官则至卿相,这是布衣之士的极致。久受如此尊荣,是不祥的!”于是,他交还相印,散尽家财,然后偷偷地到了当时属于宋国的陶地(在今山东定陶西北)。
范氏@范蠡:打通政商二脉的兵家奇才
文章插图

范蠡利用陶地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按照市场规律,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不同要素广治产业,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广泛开展贸易,薄利多销,很快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人们都尊称他为“陶朱公”,纷纷向他求取致富之道,他的“经营十八则”就此风行天下,遗泽后人。本文以军事内容为主,故此笔者就不再展开了。
先富起来的范蠡仍然不改散财童子的本性,时不时地拿出钱财赈济周遭百姓,将为富必仁的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这也为他在后世赢得了更多拥趸,获得了财神、商圣等诸多荣衔。
在范蠡成功跻身天下首富后,发生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就是范家二公子在楚国摊上大事了。因为杀人罪,范二也要被杀了。范蠡已老,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实在没法亲往楚国救子,只好让范大前往搭救,结果范大才一出门,范蠡就说范二没救了。因为范蠡觉得,范大跟着自己创过业,吃过苦,是个舍命不舍财的货,所以必不肯用真金白银去救范二。如果让从小锦衣玉食的范三去救,定然会为了二哥大把花钱。不幸的是,聪明一世的范蠡这次成了事后诸葛亮,非要派范大去救人,结果可想而知。
范氏@范蠡:打通政商二脉的兵家奇才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太过戏剧性,听着就不靠谱。首先是时间上不对,彼时的范蠡之子,再小的话也得四十开外了,肿么还那么冲动?其次智商上不对,以范蠡的谋深智远,这次面对儿子的生死大事怎么会如此智商不在线,莫非是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再次是结果上不对,范大再不舍财,也是陪老爹创过业的人,应该知道求人办事先送礼,事情办不成后再去讨钱的道理,哪有范二尚未脱难就急着要钱的。范蠡真要生了这么几个儿子,那他的美好余生就该提前结束了。
公元前448年,化身财富象征的范蠡溘然长逝,寿享八十八岁。
范蠡身后留下了今已散佚的《范蠡兵法》两篇。在书中,范蠡阐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战略观,主张“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术观,主张“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即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就必须坚定迅速;要后发制人就必须谨慎周密;当敌人靠近时可以先主动示弱而后出奇制胜;当敌人距离较远时可用强大的气势震慑敌人。他还特别强调富国强民的国防观,主张“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行,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矣”,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搞好战备物资,然而战备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是要发展生产。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越国才在范蠡和文种的主持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富国练兵,最终以弱胜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