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三 )






昭君@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贵淡轻浓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与我国历来以重朴素的儒家思想和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相关联的。不过也有一些诗评家能够摆脱重淡轻浓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肯定浓的作品的价值。
如谢榛云:“作诗虽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陈衍云:“诗贵淡荡,然能浓至,则又浓胜矣。”袁枚在《续诗品》中对诗歌华采的美学意义则作过充分的肯定:“明珠非白,精金非黄。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所以说,无论是浓抹还是淡妆,都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昭君@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试看骆宾王的《王昭君》诗: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
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
唯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此诗写王昭君出塞之怨恨,写得高华浓丽,璀璨动人,诗的前六句中用了六个绝美的比拟词藻:豹尾、龙鳞、金钿、玉箸、菱花、柳叶。这些华丽的词藻,如珠玉一般贯穿诗篇。
作者如此藻饰,却不使人有繁缛排叠、华而不实之感,因为这全是切合着王昭君的身份及其辞别皇帝、离别皇宫的情景的。豹尾、龙鳞是写皇宫的壮丽,金钿、柳叶是写昭君的美貌,作者愈是突出皇宫的壮丽与昭君的美貌,也就愈反衬出塞外之凄凉与昭君之怨恨。因此,尽管全诗很浓丽,但感情丰富,格调高逸,可谓是丽语超妙。
诗歌创作的情况表明,华丽的作品容易流于藻饰,故往往外腴而中枯,貌丰而神朽,这也是我国审美传统重淡轻浓的原因之一。




昭君@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试看花间词代表作家温庭筠的两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其一)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其二)
在这两首短短的词中,就有“绣罗襦”“金鹧鸪”“水精帘”“颇黎枕”“香腮”“香红”“暖香”“鸳鸯锦”“玉钗”等色彩浓艳的物象。作者的夸缛斗炫,就是为了掩饰苍白的情感。读这样的作品,只会对华丽的词藻有较强的感受,在情感上很难获得感悟与触发。
王国维曾指出:““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人间词话》)画屏上的金鹧鸪,虽富丽但无生命,这正比喻出了温词艳装浓裹、缺乏情感的特征。这正如沈德潜所说:“若胸无感触,漫尔抒词,纵辨风华,枵然无有。”(《说诗晬语》)
那么,有所感触是否就可一任藻饰?是否就华而有实了?也不能这么认识。一般说来,华美之笔,应与宏丽之境、绵密之情相配合,同时还应该做到“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吴可《藏海诗话》),不然亦会导致雕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 昭君@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