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红星专访丨86岁翻译家王家湘:翻译界的乱象,不是一下能解决的( 三 )
40年里,王家湘陆续翻译了二十多部英语小说、两部剧作和一些短篇故事一共400余万字,涵盖了自19世纪后期至今在英、美、加、澳、南非文坛上众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
现在,她仍然记得自己翻译的第一部小说是英国作家艾丽斯·默多克的《沙堡》;记得读到琼·里斯那本不起眼的小书《沧海茫茫》时感受到的震撼;记得翻译纳博科夫的作品,既是享受也是折磨,因为作品中浓厚的抒情色彩,优美的散文体风格,漂泊异乡的哀愁,对故国无法割舍的思念都感动了她……每一本译作都以自己特别之处,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文章插图
1986年,王家湘与陈琳在美国
文章插图
王家湘与陈琳,这是1994年她在美国洛杉矶滑轮滑
遵从恩师王佐良的翻译理念:
一切照原作
王家湘也是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评委,她是如何判定一部作品翻译得好不好呢?
她认为,如果翻开一部作品,就知道这部作品是哪一个译者,这不是好的翻译。打开一本中文小说,是莫言写的,莫言的风格在其中。但是翻译的人,在翻译的时候带入自己的文字风格是不对的。海明威和伍尔夫的风格是不同的,莎士比亚和美国印第安人的侦探小说风格是不同的,不仅句子长短不同,语言描述不同,译文的风格应该翻译出原文作者的风格,不应该有译者自己的风格。
王家湘坚持认为,好的翻译,要尽可能反映原作语言风格、写作风格和文体风格,有些外国作家就是喜欢写长句子。有些人说中国人喜欢看短句子,那译者拆得零零碎碎究竟对不对?这是和原著作者相违背的,总而言之,她觉得翻译作品不能一味强调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我们愿意看不一样的景。比如我不懂西班牙语,我看了翻译就知道原来西班牙语这么说话。我不赞成翻译要去迎合一个习惯。”
王家湘还说,她做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只翻译自己有研究,或至少有一定研究的作品;或对作者有过研究;或熟悉该作品的题材或反映的时代。
她做翻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遵从恩师王佐良先生的翻译理念“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并且努力在翻译过程中践行这一理念。
在动手翻译之前,王家湘总是要求自己反复细读全书,力图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生活的年代,创作该作品时作者的思想境遇,作品写的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
她比较注意在译作中不仅努力忠实于原作的原意,而且力图反映原作的表现风格。有的作品语言典雅抒情,有的充斥着方言俚语,有的句子长而复杂,有的短小轻快,这些都需要以相应的汉语表现出来,使读者多少能够领略一点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赫斯顿和伍尔夫虽然同为女作家,但前者自幼生活在美国原生态黑人社区,听着黑人民间故事长大,而后者出身于英国上层社会,家学深厚,博览群书,思想见识超群。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学素养反映在两人不同的文字风格上。
文章插图
批判翻译界浮躁:
要对语言有敬畏之心
在评选鲁奖的翻译奖时,凡是有人译过的书再译,就不能参评,如果第一个翻译的人不能把原著很好翻译出来,以后也很难有人主动去重译,那么,中国读者就失去了赏析一部好作品的机会。
王家湘为何翻译《瓦尔登湖》?之前出版社找到她,她拒绝了,后来出版社给她看了一个版本的《瓦尔登湖》,她觉得有不少地方存在误译。于是,她才开始翻译《瓦尔登湖》。尽可能地保留作者的写作和语言风格,她说,原文是很难读的,翻译的时候,也没有为求“易读性”而改动原文的章节段落,她坚持认为,读者读《瓦尔登湖》,是希望领略梭罗的思想和语言风格,原文简约或是华丽,直白或是隐晦,流畅或是晦涩,译文都应尽可能有所反映。
- 张永春!专访|张永春:歌以咏志 乐动未来
- 红星|95后诗人星芽登山遇难 或因极端天气造成失温
- 专访|握手讨文气:林青霞与“季羡林的手”
- 红星资本局@衍生品市场价格涨超5000倍,这两款数字藏品是什么来头?
- 珍妮·萨维尔@红星观察丨威尼斯双年展90%以上参展艺术家为女性艺术“她力量”崛起
- 艺术|红星观察丨威尼斯双年展90%以上参展艺术家为女性 艺术“她力量”崛起
- 张火丁#专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我只想为艺术点灯”
- 藏家!红星观察丨2021“奇迹之年”:疫情下的全球艺术市场为何大放光芒?
- 龙元素!为什么是龙不是凤?我们专访了谷爱凌的战袍设计师
- 疫情|红星观察丨2021“奇迹之年”:疫情下的全球艺术市场为何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