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郦食其传》有云:“王者以民为天 , 而民以食为天” , 农耕文明下的中国人对“食”有极致追求 , 视为人生重要乐趣 , 调羹弄膳之间 , 还折射出国人的生活智慧与生命尊严 。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 以240余件(套)文物 , 再现古代中国人吃什么 , 怎么吃 , 饮食有哪些传统礼仪 , 以及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观念与智慧 。
百姓餐桌上一碗饭 , 一道菜 , 一壶酒 , 一杯茶 , 都有讲究 。
展柜里 , 玻璃器皿中裹着黑漆漆的米粒 , 这是历经万年的浙江上山遗址的炭化稻米 。 2006年 , 考古学家在浙江上山遗址发现了炭化稻米 , 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寻源之旅 。 展板上也有知识点:粟和黍 , 就是小米和大黄米 。 粟对于早期中国人十分重要 , 传说神农首创农耕和仓颉造字都与粟有关 , 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制粮仓上有“粟万石”字样 , 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上刻画着成熟的粟穗 。 《诗经》中常将黍稷连称 , 引申出“黍离之悲”的家国情怀 。
本文图片
(商)青铜斝
中国人的饭桌上少不了美味菜肴 , 南北方大厨有千百种手段令菜肴各有千秋、风味各异 , 让吃饭充满生活智慧 。 结合陶猪、陶羊、陶鱼、陶瓜、陶辣椒等文物 , 一道道“舌尖上的佳肴”便呈现在观者眼前 , 烟火气袅袅升起 , 历史段子随之娓娓道来——一碗羊肉羹引发中山国灭国之战 , 一道“蟠龙黄鱼”演绎刘备孙尚香的爱情花絮 , 一盘“红烧肉”牵出大文豪苏东坡抗洪救灾的故事 。
一碗羊肉羹为何关联国家命运?原来 , 战国时 , 中山国的国君设宴款待名士 , 不巧羊肉羹不够分 , 名士司马子期没有喝到 , 为此事耿耿于怀的他便跑去劝说楚王攻打中山国 。 逃亡途中的中山国君发现有两人一路护卫 , 后得知他们的父亲曾获得中山国君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幸免于难 , 故前来报恩 。 因一碗羊肉羹亡国 , 因一壶食得两位忠义之士 , 奇哉怪哉 。
本文图片
(西周)蝉纹窃曲纹青铜匜
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 , 中国人开创煮食、烹饪的技艺 , 也创造出诸多食谱 。 周代“八珍”的出现 , 标志着烹饪成为一门独特的饮食艺术 , 显示出古人饮食技艺的智慧和科学 。 以炮豚为例 , 以小猪为食材 , 腹中裹枣 , 外覆湿泥 , 烤干后剥泥取出小猪 , 再以米粉糊遍全身 , 用油炸透、切片 , 然后置于小鼎内 , 再把小鼎放入大镬鼎中(镬是古代煮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 , 古时指无足的鼎 , 两耳用铉和扄来抬举) , 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 , 才取出食用 。 一道菜就用了烤、炸、炖三种方法 , 工序多达十余道 。 后世各种眼花缭乱的菜肴 , 均是在“八珍”烹饪方法的基础上脱胎而成 。
说到食谱 , 历朝历代都有范本 , 最为经典便是《食经》 。 其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记载 , 相传为北魏太武帝的博士祭酒崔浩(伯渊)所著 。 据《魏书·崔浩传》所述 , 此书是崔浩的母亲卢氏与其他女性长辈将家居用餐、敬奉老人、宴请宾客、祭祀祖先的各种饮食制作方法传录给后代 。 然而 , 崔浩被诛杀后 , 整部书已佚失 。
古人的日常生活 , 离不开茶和酒 。 焚香品茶、觥筹交错 , 更是千百年文人墨客的心头至爱 。 对茶 , 古代名流雅士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 , 唐代陆羽始创煎茶法 , 文人卢仝嗜茶成癖 , 以“七碗茶”流芳后世 。 对酒 , 古人坚持“非酒器无以饮酒 , 饮酒之器大小有度”的理念 。 展场中一件件有关茶和酒的文物 , 如黑陶杯、青铜爵、羽觞、青花盏等器皿 , 分别讲述着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历史遗风 , 让大众依稀可探古人的生活习俗、审美价值的风韵 。
- 拍卖|市场回升,均价下跌!202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释放出这些信号
- 战国|他挖出战国文物,3次被鉴定为赝品,专家50元买下,如今价值上亿
- 铜奔马|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何大半年“闭关修养”?
- |当今世界四个叹为观止的文物:其中一件以目前工艺也很难制造
- 文物|听文物讲故事|虎驴铜牌饰还原彪悍北方游牧文化
- 真容&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何大半年“闭关修养”?
- 赵建新!江苏出土1男34女合葬墓,墓中文物感动专家:2000年前的“狗粮”
- 兵马俑!最搞笑的假文物,虎啸山林,小鸡啄米,网友,就差姜太公电鱼图了
- 包氏宅|“我在松江修文物”,有空来看看
- 文物$香山革命纪念馆文物捐赠展示区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