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胡适|做直面真理的现实的乐观主义者,不论代价多痛苦多难堪

60年前的今天 , 1962年2月24日 , 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史家胡适因心脏病猝发辞世 。
胡适 , 是中国近代史上众所皆知的人物 , 他引领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开创了白话文学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 胡适著述丰富 , 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 他既热情 , 又平淡;既软弱 , 又硬挺;既自由 , 又保守 。 正如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写:
“他信奉的 , 是理性的儒家思想 , 是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 。 正因如此 , 他有面对真理的勇气 , 不管代价多痛苦 , 多难堪 。 这种精神 , 在他评论中国时事的文章里看到 , 在他重新评价中国文学、文化的文章里也能看到 。 不论他所发现的事实多么毛病百出 , 多么令人泄气 , 他总能保持他那种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
今天 , 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胡适先生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载《新青年》 , 1918年10月号) 。 直至今日 , 胡适先生的文字和理念仍有穿透时间的力量 。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作者:胡适
本文为节选 , 原载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
胡适|胡适|做直面真理的现实的乐观主义者,不论代价多痛苦多难堪
本文图片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去年我曾说过要作一篇《戏剧改良私议》 , 不料这一年匆匆过了 , 我这篇文章还不曾出世 。 于今《新青年》在这一期正式提出这个戏剧改良的问题 , 我以为我这一次恐怕赖不过去了 。 幸而有傅斯年君作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戏剧改良各面观》 , 把我想要说的话都说了 , 而且说得非常明白痛快;于是我这篇《戏剧改良私议》竟可以公然不作了 。 本期里还有两篇附录:一是欧阳予倩君的《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是张豂子君的《我的中国旧戏观》 。 此外还有傅君随后作的《再论戏剧改良》 , 评论张君替旧戏辩护的文章 。 后面又有宋春舫先生的《近世名戏百种目》 , 选出一百种西洋名戏 , 预备我们译作中国新戏的模范本 。 这一期有了这许多关于戏剧的文章 , 真成了一本“戏剧改良号”了!我看了这许多文章 , 颇有一点心痒手痒 , 也想加入这种有趣味的讨论 , 所以我划出戏剧改良问题的一部分做我的题目 , 就叫做“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
我去年初回国时看见一部张之纯的《中国文学史》 , 内中有一段说道:
是故昆曲之盛衰 , 实兴亡之所系 。 道咸以降 , 此调渐微 。 中兴之颂未终 , 海内之人心已去 。 识者以秦声之极盛 , 为妖孽之先征 。 其言虽激 , 未始无因 。 欲睹升平 , 当复昆曲 。 《乐记》一言 , 自胜于政书万卷也 。 (下卷一一八页)
这种议论 , 居然出现于“文学史”里面 , 居然作师范学校“新教科书”用 , 我那时初从外国回来 , 见了这种现状 , 真是莫名其妙 。 这种议论的病根全在没有历史观念 , 故把一代的兴亡与昆曲的盛衰看作有因果的关系 , 故说“欲睹升平 , 当复昆曲” 。 若是复昆曲遂可以致升平 , 只消一道总统命令 , 几处警察厅的威力 , 就可使中国戏园家家唱昆曲 , 难道中国立刻便“升平”了吗?
我举这一个例来表示现在谈文学的人大多没有历史进化的观念 。 因为没有历史进化的观念 , 故虽是“今人” , 却要作“古人”的死文字;虽是二十世纪的人 , 偏要说秦汉唐宋的话 。 即以戏剧一个问题而论 , 那班崇拜现行的西皮二簧戏 , 认为“中国文学美术的结晶”的人 , 固是不值一驳;就有些人明知现有的皮簧戏实在不好 , 终不肯主张根本改革 , 偏要主张恢复昆曲 。 现在北京一班不识字的昆曲大家天天鹦鹉也似的唱昆腔戏 , 一班无聊的名士帮着吹打 , 以为这就是改良戏剧了 。 这些人都只是不明文学废兴的道理 , 不知道昆曲的衰亡自有衰亡的原因;不知道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 , 决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 。 所以我说 , 现在主张恢复昆曲的人与崇拜皮簧的人 , 同是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