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李舫书写《大春秋》:从诗词中探寻文化景观

历史|李舫书写《大春秋》:从诗词中探寻文化景观
文章图片

春天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季节 , 尤其是诗词 。 以古诗词为创作源泉 , 知名学者李舫的历史文化散文新作《大春秋》 , 在23首诗词间 , 描述了一幅磅礴的历史文化景观 。 “文学是历史的智者 , 历史是文学的富矿 。 ”蕴藏在字句之间的文化积淀形成诗词 , 它在我们脑海中展现出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
历史|李舫书写《大春秋》:从诗词中探寻文化景观
文章图片

《大春秋》:
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李舫的历史文化散文集 。 《大春秋》分“士”“脉”“道”3辑共23篇 , 不仅收录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 , 如《江春入旧年》《飘泊中的永恒》《春秋时代的春与秋》等 , 还收录了其最新写作的散文佳篇 , 如《千秋一扬雄》《霓虹》《觉醒》《跫音》《山河血》等 。 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历史故事展开的 , 所以 , 选择的诗词也都和与之对应的内容相关联 , 由此作为给读者的阅读提示 。 在作者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早春二月的杨柳已经可以为人观赏;“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一年之中最美的早春景色 ,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引人领略节气雨水的温润 。
在作家李舫的新书《大春秋》中 , 篇目《成都的七张面孔》便是以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作为开篇 , 她写道:“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年)说 ,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 , 一个是母亲的脸庞 , 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 然而 ,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 , 越来越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记忆在渐次远去 。 隔过浩荡的时光 , 回望疾驰的岁月 , 能够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城市面孔还有多少?毋庸置疑 , 其中一定有成都 。 ”在这一章节中 , 李舫为读者深度讲述了成都的过去和现在 , 传统和发展 。
历史|李舫书写《大春秋》:从诗词中探寻文化景观
文章图片

李舫:
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 。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 。 数十年来 , 笔耕不辍 , 作品数百万字 , 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 民 文 学》《钟 山》《十 月》《作家》《大家》等报刊 。 已出版作品《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 ;常年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开设专栏 ;2017年主编大型文学书系“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
以诗为媒 , 展现广阔世界 。 在本书中 , 作者选取了23首诗词 , 每一篇都以一首诗词作为开篇 。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 , 从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 , 从人文胜迹到山川天地 , 在这些恢弘浩荡而又沉郁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场域中 , 作者漂泊、寻觅、思索、叩问 , 眷念、批判、热爱、忧契 , 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一幅幅磅礴丰沛、蕴思深刻、充满传奇与智慧的大历史大文化景观 。
在这本历史散文笔记中 , 李舫不仅分享了自己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刻思想 , 也不乏自己近年来的乡间纪实随笔 。 那些在山区扶贫过程中见闻的平凡家生活和普通家庭汇聚成如今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时代 。 走访了雪域高原的西昌、悬崖峭壁的凉山、苦瘠天下的固原、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阳..在李舫笔下 , 藏着一个越来越好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