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罗|编剧张冀:编剧是靠漫长时间 磨练技艺的匠人( 四 )


我个人经历比较多的是第2种 , 比如《中国合伙人》是以新东方为原型 , 《亲爱的》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 , 《李娜》是真实人物为原型 , 《夺冠》是以中国女排为原型 , 《我和我的祖国》里张译公交车相遇那一段 , 也是大量的资料翻阅来找原型 。
从内到外的本土化是观众的需求 , 观众看了好莱坞大量千篇一律 , 一成不变的创作模式和规律的影片后 , 心生厌倦 , 而年轻观众是要看在电视与短视频里看不到的东西 。 年轻观众很难伺候 , 因为他们什么都见过 , 谈恋爱的年轻观众 , 尤其尤其难伺候 。 而从内到外的本土化 , 是会提供给观众新鲜感的 。 加上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中国人的本土意识继续升高 。 他们一定要在自己的文化产品上 , 找到根据依据来满足这个需求 。 所以主旋律 , 新主流大片持续走高 , 碾压一切其他类型片 。
德尼罗|编剧张冀:编剧是靠漫长时间 磨练技艺的匠人
文章图片

到现实里去找
猝不及防的决定性瞬间
【德尼罗|编剧张冀:编剧是靠漫长时间 磨练技艺的匠人】因为从内到外的本土化 , 去好莱坞化 , 导致了创作方法一定要到现实生活中去 。 必须要掌握第1手新鲜的资料 , 同时要用在生活中获取的真实细节 , 来去除创作上的套路 。 真实是破除套路 , 破除概念的最大利器 。 在真实中 , 去获取有质量的 , 第1手的 , 具有情感的素材 。 有些创作者认识不到 , 所以要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 。 没有任何的交流方式 , 能比得上人与人之间 , 面对面的交流 。 本土化的创作就是要求写实 , 那么就必须到人群中去 。 在中国女排采风的过程中 , 会看到体校训练场 , 旁边放一盆水 , 当时还是大冬天 , 比较好奇这水拿来干什么?在采访过程中 , 才知道这盆水的作用 , 是如果早上训练 , 有谁睡眼惺忪 , 这盆水就会泼在他头上 。 这就是电影的画面 , 动作与悬念 。 这桶水不是靠台词来说明的 。 而是水放在那里 , 训练的警告就在那里 , 规矩就在那里 , 这不是制度 , 而是生活 。 投资人应该让编剧去基层体验生活 。 不去就看不到 , 也编不出来 。
德尼罗|编剧张冀:编剧是靠漫长时间 磨练技艺的匠人
文章图片

本土化就要从内到外 , 这是我们与好莱坞进行抗争 , 同时赢得观众需求的内在驱动力 。 为了完成这个方向 , 要完全跟真实打交道 , 必须跟真实滚在一起 , 当创作者跟真实认识久了之后 , 就能变得真实 , 不矫揉造作 , 不东挪西凑 。 如果编剧不知道去干什么 , 就直接告诉他去找细节 。 去找好莱坞电影中看不到的 , 有画面的细节 。 通过这个细节 , 他可以去模仿如何创作 。 通过这个细节 , 他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质感与温度 , 找到画面感与仪式感 , 电影就是由这些构成的 , 而不是概念 。 跟摄影一样 , 去看生活中那些猝不及防的决定性瞬间 。 比如岁月给人造成的伤害 , 只有近在咫尺 , 才能感受得到 。 比如去了医院的走廊 , 才能知道什么是人间疾苦 。 还原是寻找 , 艺术是创造 。 《夺冠》里的郎平与陈忠和 , 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 我没有想过去写一个概念里的人物 , 我要写的是一女一男 , 一中一西 , 一上一下 , 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 找到他们真实的人性的那一面 , 有时他们是受挫的 , 有时他们是光明的 , 有时候甚至有一点点人性中 , 小小的阴暗 , 但更多的时候 , 他们选择了成长 , 奉献 , 牺牲 , 光明 。
人物永远是剧本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